農業智庫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農業智庫 > 雜誌期刊
《中國有毒和藥用魚類新誌》問世

資料來源:中華十億農網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長期以來,有毒魚類危害人類健康,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甚至造成死亡。在中國,不論沿海人民或內陸居民,每年因吞服有毒魚膽,生飲有毒魚血,誤食河魨、有毒魚卵、珊瑚礁毒魚而中毒的人數以千計,而被毒魚刺傷者更是不計其數。毒魚中毒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公害;另一方面,許多魚類可以入藥或是作為中成藥的主要原料,是寶貴的藥用資源;有的尚未被開發,造成了藥用資源的浪費;在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的種類鑒別上,由於不少魚名的名稱錯誤,影響了研究的正確性。因而,編著一本系統、完整的有毒及藥用魚類專著作為水產、醫藥衛生、食品部門的主要參考資料就顯得很有必要。
《中國有毒和藥用魚類新誌》的主編是中國知名的魚類學專家、在上海水產大學任教的伍漢霖教授。伍教授在學術上有較深的造詣,以研究蝦虎魚類著稱,曾先後10次受到日本明仁天皇的接見,討論有關蝦虎魚類的學術問題。
《中國有毒和藥用魚類新志》一書有以下幾點創新:
1‧在魚類鑒定方面,作者依據國內外分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糾正了不少過去被錯誤鑒定的魚種。
2‧血清毒魚類研究方面,早在20世紀70年代,本書作者經動物實驗首次發現黃鱔血清有毒,能使小鼠致死。在80年代,還發現了中國首例飲鱔血中毒的病例。
3‧膽毒魚類研究方面,作者經過動物實驗,又新發現6種淡水魚的魚膽有毒,從理論上闡明膽毒魚類源自鯉科魚類,鯉科魚類的魚膽均有毒,因此,要嚴禁吞服,從而修正了自1578年以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所述的青魚和鯉魚膽無毒,可以治病的說法,對防治魚膽中毒這一社會公害做出了貢獻。
4‧皮膚黏液毒魚類研究方面,首次敘述五線葉蝦虎魚的動物實驗情況,從而證實該魚分泌的黏液有毒。
5‧卵毒魚類研究方面,在20世紀70年代,作者首次對條紋光唇魚進行魚卵毒素的動物實驗,從而證實光唇魚魚卵有毒。
6‧在魨毒魚類研究方面,作者先後對產於中國的19種魨毒魚類的毒性進行動物實驗,為今後對魨毒魚類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參考資料。
7‧糾正了以往一些醫藥書籍所記述的某些藥用魚類用以入藥的藥用部位存在明顯錯誤,例如,一些醫藥書籍認為鮫鯊白是白斑星鯊的鰾,可以入藥。作者經解剖發現,鯊類根本無鰾,魚白者應為精巢。又如,一些醫藥書籍認為雲斑櫛蝦虎魚(即雲斑裸頰蝦虎魚)可作藥用,其實,這是一種誤導,雲斑裸頰蝦虎魚為有毒魚類,體內含有河魨毒素,誤食後可使人中毒,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