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 | . | 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新鰠病(2014/09/24)
日本新鰠頭部呈等腰三角形,兩腰有兩個波浪形的起伏;第一胸節特大,後緣幾乎成圓弧,其餘四節急劇減少;生殖節膨大如壇狀,寬大於長。卵囊中間粗,兩端尖細。長刺新鰠與日本新鰠主要不同點為頭部半卵形,後緣平直,兩側為均勻的弧形,沒有波浪形的起伏。 |
2 | . | 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錨頭鰠病(2014/09/09)
錨頭鰠體大、細長,呈圓筒狀,肉眼可見。蟲體分為胸、胸、腹三部分,但各部分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寄生在魚體的為雌鰠,生殖季節其排卵孔上有一對卵囊。 |
3 | . | 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鈎介幼蟲病(2014/09/09)
鈎介幼蟲在魚體寄生的時間與水溫有關,水溫18~19℃時寄生6~18天。鈎介幼蟲吸取魚體營養發育為幼蚌後,才離開魚體,在水中長成成蚌。鈎介幼蟲的身體略呈三角形,有兩片殼,殼的腹側邊緣生許多鈎,殼內並生出一條細長而粘的足絲。 |
4 | . | 河蟹抖抖病(2014/09/04)
2-11月發生,成蟹養殖發病時間在7-8月,扣蟹在9-10月發病。該病目前只發生在河蟹上,在河蟹生長各階段都有發生,是目前危害最嚴重的一種病毒病。 |
5 | . | 黑鰓病 (2014/09/04)
黑鰓病由弧菌、真菌和纖毛蟲等病原物綜合侵染引起。發病時間南方在3-10月,北方在4-9月,5-8月高溫季節為發病高峰期。蝦、蟹感染黑鰓病最為嚴重,各生長階段都有發生,7-8月為發病高峰期。 |
6 | . | 魚病防治與科學用藥(2014/08/25)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密度大幅度提高,苗種和親魚在地區之間的流動更加頻繁,使所養殖的水產動物病害的傳播也日趨嚴重。水產動物病害已成為威脅水產養殖業的一個嚴重問題。 |
7 | . | 虹鱒魚的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2014/08/10)
虹鱒魚疾病常見的有營養性疾病、體外寄生蟲病、水黴病、細菌性爛鰭病、爛腮病、腸炎等,其中以營養性疾病最為常見,其次是小瓜蟲病和三代蟲病。 |
8 | . | 春季魚病預防方法(2014/08/10)
開春後氣溫逐漸回升,魚池中各種生物繁殖加快,代謝廢物不斷增加,危害魚類的病菌逐漸活躍。一般每年的3月下旬,魚病發生的第一個高峰期就要到來。為此,各養魚戶應做好春季魚病的預防工作,以減少魚病的發生。 |
9 | . | 魚類暴發性出血病的病因及防治(2014/07/10)
防治措施不得力,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對,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造成大批魚種和成魚死亡。 |
10 | . | 警惕羅氏沼蝦“白體病” (2014/06/15)
江蘇省羅氏沼蝦重點養殖區高郵市發現羅氏沼蝦傳染性疾病~“白體病”(暫定名),而且病情有發展蔓延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