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法]
仰掌,在第一掌指關節後,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取穴。
[操作方法]
毫針針刺法。常規消毒後,刺魚際穴,針尖向掌心斜刺,針5分深左右,出現針感後,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5分鐘撚轉行針1次,每次只刺一側,左右交替使用,每日1次。針刺10次為一療程或發作時針刺。
[適應症]
支氣管哮喘。胸悶、憋氣、呼吸困難或有痰鳴。
[釋義]
魚際穴為手太陰肺經之滎穴。際指邊際,魚際穴在手掌第一掌指關節後,其處肌肉肥厚隆起,形如魚腹,本穴正當魚腹赤白肉相合之處,故名之。
魚際穴主要有宣肺解表、清熱瀉火、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咽喉、胸肺部病症,也能治療局部的病症,如臂痛指攣等。
魚際穴為手太陰肺經之腧穴,故能疏通肺經經氣,調理肺氣,起到解表宣肺的作用。《神應針灸玉龍經》載:魚際穴治"傷風咳嗽",近人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身熱、咳嗽等症。又因本穴為滎火之穴,《難經‧六十八難》云:" 主身熱",所以針瀉魚際穴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熱邪壅於肺經的咽喉腫痛及急性扁桃體炎等症。
關於魚際穴的平喘作用,近代醫家對此作了大量的臨床觀察和科學實驗的深入研究,認識到針刺魚際穴有較好的即刻平喘效果。
魚際穴所以能治療哮喘,是因魚際穴為手太陰肺經腧穴,處在肘部以下的重要地位,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每個經穴的治療作用都可以體現在本經的經外病候及臟腑的病候兩個方面。如手太陰肺經的尺澤、孔最、列缺、魚際都能治療肘臂腫痛、胸痛等外經病候,又能主治咳喘、氣逆等肺部疾患。這就是腧穴遠治作用的體現,這種遠治作用尤以"肘膝以下"的穴位更為明顯。
腧穴的遠治作用,也可以通過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解釋。標本根結理論認為:"標"指頭身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指四肢部,是經氣彙聚的重心;"根"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指軀幹部的有關部位,是經氣循行流注的歸結。《靈樞‧動輸》謂:"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說明四肢末端是陽氣之"根",陰氣之"本"的所在部位,強調了四肢末端與頭面、軀幹以及內在臟腑的聯繫,著重指出"肘膝以下"的經穴對於頭面、軀幹及內在臟腑的重要治療作用。有人把這種關係喻為,肘膝以下到肢端是經脈的源頭,猶如江河的最上游,它對中下游(頭面、軀幹、內臟)均有直接的聯繫和治療作用。因此,"肘膝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的病症,而且能治療本經循行所涉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及臟腑的病症,甚至有治療全身疾患的作用。又因魚際穴有宣泄在肺的實邪,加強肺臟的肅降宣散功效。所以就不難理解魚際穴為什麼具有即刻平喘作用,治療哮喘病的導理。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免疫因素和環一磷酸腺 (cAMP)和環一磷酸鳥 (cGMP)在細胞含量比值有關。在動物試驗中觀察到,針刺豚鼠的"魚際"穴後,肺組織cAMP含量和 cAMP/cGMP比值均顯著高於非針刺穴點,說明針刺止喘的機理可能通過升高血漿和細胞內cAMP含量,繼而調整和提高cAMP/cGMP的比值,使支氣管痙攣解除,肺的通氣功能改善,哮喘緩解。臨床觀察,針刺魚際穴即刻,許多患者氣急、呼吸困難等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聽診中反映出哮鳴音消失或減輕,同時也檢測到患者針後即刻的最大通氣量明顯增加。
[按語]
1.劉澤光氏報導,針刺魚際穴治療支氣管哮喘200例,近期有效者197例,有效率達98.5%。對I、Ⅱ期支氣管哮喘患者,遠期療效有效率也達64.5%。
2.孫秀英氏報導,指壓魚際穴也可止喘。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魚際穴上,食指頂挾住虎口或合谷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復10次,一般經5分鐘後哮喘症狀可以緩解,漸漸喘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