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生活百科 > 健康秘訣
從飲食上防治食道靜脈破裂

資料來源:兩岸農業商務網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食道靜脈破裂的原因有多種,其中常見的原因是由肝硬化引起的。肝硬化,是消化系統中的常見病之一。它常常發生於病毒性肝炎、血吸蟲並慢性酒精中毒、中毒性肝炎等疾病之後。由於肝臟的肝小葉結構遭到破壞及假小葉形成等,出現門靜脈壓升高,導致食管下段及胃底靜脈曲張。一旦遇某種誘因,可致食道靜脈破裂,病人大量嘔血、便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或因此而誘發肝昏迷等,直接威脅著病人的生命。
食道靜脈破裂出血的常見誘因有以下幾種:
一、飲食不當。食道靜脈曲張後,食道腔變窄了,如進食較多的粗纖維食物或較堅硬的食物(如炒豆子、炒米糕等),容易導致食道靜脈機械性損傷後出血,暴食後,可因大量食物積滯在胃內,引起胃膨脹和胃內壓力升高,胃酸返流,易引起食道粘膜損傷出血。
二、飲酒,特別是飲烈性酒和醉酒。由於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時,食道粘膜的防禦、保護、修復功能均下降,此時,酒精可直接損傷食道粘膜。同時,酒精可致血壓升高,造成已曲張的食道靜脈破裂。此外,一定濃度的酒精還可以降低食道下段括約肌的功能,使胃內容物,如胃酸、胃蛋白酶、膽汗等返流到食道下段,加重食道下段粘膜的損傷,從而引起已曲張的食道靜脈破裂出血。
三、藥物損傷。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時,食道腔被曲張的靜脈佔據了一定位置,致使食道管腔狹窄,當病人吞服藥片後,如一些對胃粘膜有刺激作用的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四環素、氯化鉀等,特別是乾吞藥片或臥位服藥,藥物在食道內停留時間過長,易損傷食道粘膜,引起糜爛、潰瘍而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