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便秘防治
中醫治療便秘的代表方劑有哪些?如何應用?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中醫治療便秘的方劑,稱瀉下劑。由具有瀉下通便的中藥為主組成;而又根據便秘的性質,原因及便秘病人的體質和便秘病人的全身症狀等,選擇其他中藥配伍成寒下劑,溫下劑,滋補通便劑及攻補兼施劑等,以適應於中醫辨證論治要求。現分別簡介如下:
(1)寒下劑 以苦寒瀉下通便中藥為主組成,適用於實熱便秘。
1‧大承氣湯
藥物組成:大黃10克,厚樸12克,枳實15克,芒硝9克。
用法:水煎(大黃後下,芒硝溶服)服藥1杯(200毫升左右),大便通後即停服。
功效:峻下通便瀉熱,屬峻瀉劑。
主治:陽明腑實,大便秘結不通。臨床表現:大便不通,腸鳴音亢進(腹中轉矢氣),
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潮熱譫語,手足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口幹舌燥,脈象滑實,或沈弦而滑。
2‧小承氣湯
藥物組成:大黃10克,厚樸、枳實各12克。
用法:水煎(大黃後下)服。服藥後大便通下即停服。
功效:輕下熱結通便。屬輕瀉劑。
主治:陽明腑實,大便秘結之輕者。臨床表現:大便秘結,潮熱淚盈眶,脘腹痞,舌苔黃,脈滑數。
3‧調胃承氣湯
藥物組成:大黃、芒硝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芒硝溶化服)。
功效:緩下熱結通便。屬緩瀉劑。
主治:胃熱腸燥,大便秘結。臨床表現:大便乾燥,口渴心煩,或腹中痛,舌苔黃,脈滑數。
(2)溫下劑 以溫熱性中藥與瀉下藥配伍而成,適用於體質虛寒,因寒成結的寒實便秘。
大黃附子湯
藥物組成:大黃、附子各9克,細辛3克
用法:水煎服(大黃後下)。
功效:寒積裏實便秘。臨床表現:便秘腹痛,脘腹脹滿,喜溫怕涼,手足不溫或發涼,舌苔白,脈沈緊。
(3)潤下劑 以富含油脂的果仁,種仁等?主組成,適用於津液虧損,腸燥便秘。
1‧麻子仁丸(也叫脾約丸,脾約麻仁丸)
藥物組成:麻子仁、大黃各500克,白芍、枳實、厚樸、杏仁各300克。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
用法:每次1丸,每天1~2次,溫開水送服。也可按原方用藥量的比例,酌減改為湯劑水煎服。
功效:潤腸通便,行氣瀉熱。
主治:腸胃燥熱,津液虧虛,大便乾結。臨床表現:便秘,口乾口苦,咽乾舌燥,腹脹不舒,心煩,舌質紅,苔薄少津,脈細。
2‧五仁丸(也叫五仁潤腸丸)
藥物組成:桃仁,杏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陳皮,按一定比例配製,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2克。
用法:每次1丸,每天1~2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主治:津虧液少,腸燥便秘。臨床表現:大便乾燥,排便困難,體質瘦弱,食慾不振,口乾咽燥,舌苔薄白少津,脈細弱。
3‧潤腸丸
藥物組成:大黃、當歸、生地、枳殼各15克,桃仁30克,麻仁37.5克。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2克。
用法:每次1丸,每天1~2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功效:潤腸通便,活血祛風。
主治:飲食勞倦傷脾胃,大便秘結。臨床表現:大便乾燥,舌苔薄白,脈細澀。
(4)攻補兼施劑 以滋補扶正中藥與瀉下藥配伍而成,適用於正虛大便秘結者。
增液承氣湯
藥物組成:玄參30克,麥冬、生地各25克,大黃9克,芒硝5克。
用法:水煎服(大黃後下,芒硝溶化服)。
主治:陰液大傷,大便秘結,燥屎不行的熱結陰虧便秘。多見於溫病高熱傷陰。臨床表現:發熱,煩躁,頭暈,口乾舌燥,腹滿,大便乾燥,數日不解,舌紅苔黃,脈數。痔瘡日外,陰虛血少,腸中燥熱,大便燥結不通,也可應用本方治療。臨床上,一般先用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增液潤腸通便,若無效時再用增液承氣湯通便。
(5)滋補通便劑 運用補氣,補血,補陰中藥為主,配伍滋燥潤腸中藥而成,適用於治療氣虛便秘,血虛便秘,陰虛便秘及陽虛便秘等。簡述如下:
1‧氣虛便秘:用補中益氣湯(黃耆,白朮,陳皮,升麻,黨參,甘草,當歸,柴胡)加麻仁,松子仁等,益氣潤腸通便。
2‧血虛便秘:用四物湯(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加松子仁,麻仁,肉蓯蓉等,補血潤腸通便。
3‧陰虛便秘:用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或六味地黃湯(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丹皮),加增液湯等,滋陰潤腸通便。
4‧陽虛便秘:用半硫丸(姜半夏,硫黃)或八味地黃丸加減(制附子,肉桂,熟地,澤瀉,山萸肉,丹皮,肉蓯蓉,核桃仁,麻仁)等,溫陽潤腸而通便。
總之,中醫治療便秘不外乎大法:1‧通下,如三個承氣湯等。2‧補虛,如四物湯,增液湯等。3‧通補兼施法,如增液承氣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