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中藥漫談 > 種植養殖

黃耆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黃耆以根入藥,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托瘡之功能。可增加免疫能力,治療氣虛及消化道疾病等功效。

  一、生長習性:
  黃耆為深根系植物,適應性較強,耐寒性和耐旱性都很強,苗期根部向下生長很快,能從土壤深層吸收水分。在高溫條件下生長不良,種子發芽率為70~80%。有硬實鐵子,發芽先後不齊。

  二、選地整地:
  黃耆根深可達1米以上,應選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整地時每畝施磷酸二銨30公斤,土雜肥2500~3000公斤,深耕細耙準備播種。

  三、選種與播種:
  應選當年收新籽,陳籽雖能發芽但不立苗。冬播於12月中旬,春播應越早越好,能充分利用冬春雪、雨水,以利出苗。

  四、田間管理:
1、鬆土除草:黃耆苗期生長緩慢,特別是播種當年生長的黃耆,植株呈半直立狀態,莖細弱,雜草容易生長,在苗出齊後要加強鬆土除草。做到除早、除小,使幼草正常生長。

2、害蟲防治:春、秋播種的黃耆,早春出苗後,容易被金龜子、大灰象甲等苗期害蟲危害。輕者,把葉片咬成殘缺不全,影響生長;重者,將全株吃掉,造成缺苗。播種時可用甲銨磷拌種,發病時可用毒餌防治。

3、間苗及追肥:在苗高4~5釐米時進行間苗,保持苗距8~10釐米。苗高10釐米左右,進行第一次追肥,畝施尿素15公斤。封壟前追第二次肥,畝施過磷酸鈣15公斤。每次追肥應結合培土,以防肥料流失。

  五、採收與加工:
1、採收種子:黃耆播後當年可結籽,種子成熟時,莢果下垂變黃,由花序下部自下而上成熟。由於黃耆分枝能力強,開花期不同,種子成熟期也不一致。採收種子時,應成熟一批,收一批,防止莢果自然開裂。收後的莢果,曬乾脫粒,於通風乾燥處保存。

2、根的收穫:黃耆在播種後1~2年即可收穫。在秋季,地上部植株枯萎時,先割去地上部植株。然後將根部全部挖出。黃耆根深,挖時可從一頭挖出斷面進行翻倒,注意切勿將根挖斷,避免造成人為的減產。

3、加工:起出後的黃耆,去淨泥土,剪去地上殘莖,曬乾後捆成把,即可銷售,一般每畝可收乾貨300~350公斤。

摘自《藥都信息》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