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又名銀杏、鴨腳子。李時珍云:"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令名白果。"白果有極強的收斂作用,據《本草綱目》載:"白果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因此,對於痰多喘者,療效顯著。中醫治療哮喘著名的定喘湯就是以白果為主藥的。
白果有較顯著的溫和收澀止帶作用,是治療婦女白帶過多的良藥。臨床上治下元虛衰、白帶清稀,用白果與蓮米、胡椒同烏骨雞燉服;白帶色黃、粘稠、有臭味者,屬濕熱引起,可用白果20克、芡實15克、黃柏15克、雞冠花10克、車前子10克煎服。另外,生白果去殼搗爛如泥狀外塗患處,可治療頭面癬瘡、酒渣鼻、無名腫毒、乳癰潰爛等病。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白果含澱粉、蛋白質、脂肪、蔗糖、粗纖維、鈣、磷鐵、胡蘿蔔素和多種維生素,有一定營養價值。由於白果含有白果醇、白果酚和白果酸,故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五十年代,油浸白果治療肺結核風行一時,但因白果含氫氰酸,容易中毒,所以,不要生吃,也不要過量使用。
摘自《健康時報》
全球中藥材信息網 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