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便秘防治

什麼叫做脾約證?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脾約"作為病名首先見於《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指脾虛津少,腸液乾枯,以致大便堅硬難出的病證。在《註解傷寒論》中有這樣的註解:"約者,儉約之約,又約束之約。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大便難"。由於脾喜燥惡潤,而胃則喜潤惡燥,故燥與潤的協調與平衡對於脾胃相和、脾氣充足至關重要。若脾陰不足,不能潤養胃氣,則胃之燥氣偏盛,以致胃強脾弱。形成這一病變的生理基礎是:中醫認為"胃主收納,腐熟水穀";"脾主運化"並"為胃行其津液"。也就是說胃是接收飲食和消化飲食的器官,脾有運輸轉化水液的功能,並飲入胃之後,是由脾為胃運行其水液,才能把水液轉輸於周身臟腑和筋骨皮毛等,以保證人身組織器官的水分和體液。正如《內經》所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若因脾陰不足或脾氣虛弱,致脾失健運,形成胃強脾弱之熱,而弱者必受強者所約束,則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許多臟器包括大腸不能得到足夠的津液滋潤,大腸內津液虧乏而乾枯失潤,從而發生便秘,即為脾約。

  脾約證的主要症狀是口乾、口臭、尿頻數、大便堅難。如《傷寒論》第247條記載:"趺陽脈浮而嗇,浮則胃氣強,嗇則小便數,浮嗇相搏,大便則鞭,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趺陽脈"即足背動脈,古人常用趺陽脈診察脾胃疾病。脈浮說明胃中有熱,脈澀說明脾陰不足,胃中有熱則胃強,脾陰不足則脾弱。胃熱則口乾口臭;脾弱則水液運輸無權而下注膀胱,因而尿頻量多;脾被約束則津液難達大腸,故大便乾,排便難。

  由於脾約證主要因脾陰不足所致,所以後人又稱為脾陰虛便秘。推而廣之,凡體內水液不足,不能濡潤大腸,以致腸中乾燥而大便乾硬者,均屬脾約證。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