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法]
俯臥,在第4腰椎棘突下,督脈腰陽關旁開1.5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
毫針針刺法。取大腸俞,常規消毒後,採用挾持進針法,垂直進針,不撚轉或小幅度撚轉進針,可提插尋找麻脹感,針感至足或小腹均可,留針5一10分鐘。
[適應症]

[釋義]
大腸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腰部腧穴,俞同輸,此穴與大腸有內外相應的聯繫,為大腸經經氣轉輸之處,故名大腸俞。
本穴主治大腸腑的病變,古代文獻記載頗多,《備急千金方》載:"大腸俞主腹中雷鳴,腸澼,泄利,食不消化,暴泄。"《十四經要穴主治歌》說:"大腸俞治腰脊痛,大小便難此可通,兼治泄瀉痢疾病,先補後瀉要分明。"說明古代醫家已把大腸俞作為治療腸腑病變及腰痛的經驗穴了。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是傳導和輸送糟粕的器官,它與脾胃共同管理食物的消化、吸收、傳導,大腸與脾胃的關係密切,而且相互影響,大腸俞又為大腸經氣轉輸之處,故腸胃的病變都屬於本穴的治療範圍。近人指出,大腸俞具有疏調腸胃、理氣化滯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治療便秘、泄瀉、痢疾、腸癰、痔漏及急慢性腸炎等病症。大腸俞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於腰部,膀胱與腎相表裏,所以大腸俞又有補腎壯腰、通絡止痛,發揮其治療局部病症的作用,又為治療腰痛、坐骨神痛的有效穴。
大腸俞治療痢疾,乃因大腸俞為特定穴中的俞穴,《類經》說:"五臟居於中,其脈氣俱出於背之足太陽,是五臟之俞","十二俞……皆通於臟氣";由此可知,俞穴與臟腑有著直接的聯繫,是臟腑經脈之氣所輸注的部位,故而可治療相應的臟腑之病。通過對大腸俞針刺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直接作用於大腸腑,通暢大腸的氣機,增強大腸的功能,以收固腸澀腸和通腸導滯之效。所以針刺大腸俞可以治療痢疾。
[按語]
劉紹武氏報導,針刺大腸俞治療菌痢6例,均經1-3次治療痊癒。另外治療急性腸炎14例,也經l一2次治療均癒。
歌訣
痢疾腹痛便膿血,裏急後重症非輕,
神闕臍中屬任脈。隔鹽灸之建奇功,
十六椎旁大腸俞,直刺八分或寸行,
理氣化濕調腸胃,通腑導滯痢可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