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如何診斷慢性腸原性腹瀉?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腸原性腹瀉(enteral diarrhea)是腹瀉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它並不是一種疾病命名,更不能當作某種疾病的診斷用,僅以腹瀉可能發生的部位而取名。因為在診斷疾病時,往往需要區分疾病的類型、可能發生的部位等情況。如何確定患者慢性腹瀉屬於腸源性?還是發生於其他部位呢?
引起慢性腹瀉的疾病很多,病因也不同。通常所說的診斷主要指病因診斷。常見的病因有:慢性腸道炎症類如慢性細菌性痢疾、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腸道惡性腫瘤類如淋巴瘤、結腸癌、直腸癌等;腸道的APUD瘤如胃泌素瘤、胰性霍亂和類癌;消化不良類如慢性胰腺炎、先天性或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症等;吸收障礙類如熱帶口炎性腹瀉、非熱帶口炎性腹瀉、小兒乳糜病、乳糜管梗阻性病變、肝硬化失代償期等;其他系統疾病如尿毒癥、肺原性心臟病、系統性硬化症、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如此之多的病因及疾病種類從何下手?與其他疾病一樣,從病史、症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綜合分析,最後得出結論。從診斷方法學進行分析:
(1)病史是一項最簡單、最方便、最能瞭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特徵的調查工作。雖然腹瀉診斷如此複雜,問診無須特殊設備,只須對話即可。通過問診醫生可以瞭解患者腹瀉的症狀特點,伴隨症狀情況。從而尋找診斷疾病的線索,瞭解疾病可能發生的部位、器官及其性質,為進一步檢查確診疾病打好基礎。如慢性菌痢一般有急性菌痢病史、患者接觸史或不潔飲食史。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多數慢性經過,隱匿發病。克隆病多發生於回腸末端,病變為階段性分佈,多出現右下腹或臍周痛,腹瀉多為糊狀便,若遠端結腸病變時,大便為粘液血便。潰瘍性結腸炎病變多從直腸、乙狀結腸開始發病,以腹瀉症狀為主,腹痛少,而且腹痛多在左下腹,於大便前出現,便後緩解,大便為糊狀、粘液膿血樣,常有裏急後重感。直腸結腸癌相對腸腔寬大,早期皆無症狀,進展期可出現:右側結腸癌以腹瀉、便秘,或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伴腹脹、腹痛和腹部包塊為主;左側結腸癌以左下腹痛、腹瀉,粘液血便為主;乙狀結腸癌以左側腹脹、腹痛和膿血便症狀為主;直腸癌常早期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便次增多,以後有下墜感,裏急後重和血便。
(2)體征腹瀉的患者,出現腹水征陽性(sign of ascites),全身水腫見於嚴重的吸收不良綜合征,若同時發現腹水和腹部包塊可見於結腸癌和結核性腹膜炎;右下腹包塊以結腸癌為多,腸管樣包塊以克隆病為多,結腸淋巴瘤也可見到類似體征;若發現消瘦、突眼、甲狀腺腫大等可能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發現有鞏膜黃染、肝病面容、蜘蛛痣(nevus araneus)、脾大(splenebmegaly)和腹水則為可能肝硬化。
(3)實驗室檢查不同的疾病有其相應的檢查方法,根據病史、查體選擇相應的檢查方法,如細菌培養用於慢性細菌性痢疾的診斷,胰功膚、D木糖試驗、呼吸氫氣試驗、糞脂肪定量等用於慢性胰腺炎和各種小腸原因吸收不良綜合征輔助診斷,而甲狀腺吸碘率、血清甲狀腺素等甲狀腺功能測定對於甲亢診斷至關重要。血清胃泌素、VIP、5—HT或尿5—Hiaa測定對於腸道的APud瘤如胃泌素瘤、胰性霍亂和類癌綜合征診斷意義重大。
(4)輔助檢查如消化道空腔臟器多選用內窺鏡或超聲內鏡檢查,既直觀、可靠、簡單和準確,又節約時間。而對於實質性臟器如肝臟、胰腺、脾臟、腎臟等選用B超、CT和核磁共振等。
(5)綜合分析資料匯總,進行分析。從發病起主要症狀特點,伴隨症狀情況,查體的陽性發現,實驗室和輔助檢查陽性發現,綜合分析,從而得出的、可以解釋上述結果的結論,此時稱之為確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