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70世紀80年代中期從國外引進虹鱒發眼卵時帶入。在中國主要為害14~70日齡的虹鱒魚苗和魚種,開食後2~3周的發病率最高,發病後的死亡率為50%~100%。東北三省、陝西、山東、甘肅以及台灣等地均曾發現。
【病原】病原係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
【症狀】病魚游泳失衡,常做上下回轉游動。體色發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並有充血,肛門處常拖一條線形黏液便。剖腹後觀察,腸內無食而充滿透明或乳白色黏液,腸壁薄而鬆弛,幽門部、胰臟有點狀出血,肝、脾、腎、心臟貧血蒼白。
【發病規律】該病毒可經魚卵進行垂直傳播,也可由病魚的糞、分泌物排入水中作水平傳播。此病在10~15℃時流行,1O℃以下或15℃以上發病較少,病情也較輕。2~3周的魚苗發病常呈急性型,幾天之內可大批死亡;體重1克以上的幼魚,大多為慢性型,每天死少量,但持續時間長。20同齡以上的幼魚,一般不再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本病治療十分困難,故應以預防為主。1、嚴格執行檢疫制度,不得將帶有TPNV的魚卵、魚苗、魚種和親魚引進和輸出。2、發現疫情,應堅決果斷地將病魚池中的苗、種銷毀,並用漂白粉、強氯精、優氯淨等含氯消毒劑消毒魚池。3、發眼卵用碘伏(PVP-I)浸洗,濃度為有效碘50克/米3水體,洗浴15分鐘。4、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降低水溫(1O℃以下)或提高水溫(15℃以上)來控制病情發展。5、剛開始發病時,可用碘伏拌餌投餵,每千克魚體重每天用有效碘1.64~1.91克,須連餵15天,可控制病情發展。
 |
示病魚腹部膨大、充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