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漁業信息

線上展覽

產品資料庫 市場行情 漁業智庫 漁業名錄 入口網站 討論園地 加入會員
 
 
 您好  客戶服務 關於本站 漁業聯網 專屬網頁 文章搜尋
 

漁業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漁業智庫 > 魚病防治 > 淡水魚病防治

痘瘡病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台灣

  痘瘡病主要發生在一足齡以上的鯉魚,鯽魚可偶爾發生,湖北、江蘇、雲南、四川、河北、東北和上海市等地曾經發現此病,大多呈局部散在性流行,大批死亡現象較少見,但影響魚的生長和商品價值。

【病原】病原為鯉疱疹病毒(Herpes virus cyprini)。

【症狀】發病初期,感染魚體表出現薄而透明的灰白色小讕狀增生物,以後小斑逐漸擴大,互聯成片,並增厚,形成不規則的玻璃樣或蠟樣增生物,形似癬狀痘瘡。背部、尾柄、鰭條和頭部是痘瘡密集區,嚴重的病魚全身布滿痘瘡,病灶部位常有出血現象。

【發病規律】本病通常流行於秋末冬初和早春季節,水溫在10~15℃時,水質肥沃的池塘和水庫網箱養鯉中容易發生。當水溫升高或水質改善後,痘瘡會自行脫落,條件惡化後又可復發。

【防治方法】1、秋末或初春時期應注意改善水質或減少養殖密度。2、發病池塘應及時灌注新水或轉池飼養;水庫網箱則可用轉移網箱水區加以控制。3、紅霉素按0.4~1.0毫克/升的濃度全池遍灑,對緩解和治療池塘中病情有一定的效果;網箱中發病,可用左旋氯霉素,每尾病魚肌肉注射25毫克,3~7天後可見療效。

鏡鯉背部、背鰭、鰓蓋處痘瘡初起。
嚴重發病的鯉魚全身痘瘡分布情況。
鯉頭部、頸部痘瘡增生。
病鯉痘瘡情況。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台灣漁產品行銷網版權所有‧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