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漁港位於通霄鎮南勢里,其南側為通霄海水浴場及通霄火力發電場,漁筏原泊於海岸砂洲內,民國69年台電在該處建火力發電廠,封閉漁筏原有潮口航道,另在北側開闢新潮口,並築有導流堤180公尺、海堤261公尺、護岸220公尺及臨時台電工作船碼頭1座長30公尺,上項設施71年交由縣府作為漁筏停泊用,由於新闢潮口淤淺,漁筏進出困難,且內側淺灘除台電留下之工作碼頭30公尺外,另無設施嗣第一期漁港建設方案於75、76兩年度編列1750萬元,闢建碼頭324公尺,新建北防波堤200公尺,並浚渫泊地及航道,設置檢管站。
第二期漁港建設方案於82、83兩年度編列1990萬元,延建北防波堤84年度編列2200萬元,延長南防波堤130 公尺,於航道內側興建碼頭120公尺及曳船斜道42公尺,疏浚航道及攔砂堤50公尺,現有泊地2.9公頃。因泊地凹入內陸,港內寬闊穩靜,惟本區海岸平直且無天然地形遮蔽,潮差大及受沿岸漂沙及飛沙之影響,泊地及航道水深無法維持,故漁業不發達,漁筏作業次數不高,平均約兩天一次,天氣稍有變化即未敢出海。
民國82年5月配合漁港法分類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為第三類漁港,目前共有甲類會員312人,乙類會員81人。動力漁筏121艘,非動力漁筏6艘,均從事沿海之底流刺網漁業。主要漁獲有鰆、白帶、鯊、白口、參、午仔、西刀、烏魚、扁魚、厚唇等,年產量約有294公噸,價值新台幣2,944萬元,魚獲物30%運銷外縣市,10%在縣內銷售,60%在本漁港拍賣,本漁港因缺乏天然有利建港條件,雖然漁港附近人口有4萬餘人,可供勞動人口達60%,惟漁業環境如無法改善,將難以吸引更多漁業生產者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