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約在1985年傳人中國東北地區,主要為害虹鱒魚苗和魚種,大多呈急性暴發,死亡率高達50%~100%。
【病原】病原為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ctic necrosis virus,IHNV)。
【症狀】發病初朔,病魚呈昏睡狀,搖晃擺動狀游動,繼而突然狂游,旋即死亡,是本病特徵之一。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有時有體表充血現象,肛門處常拖有1條較粗長的白色黏液便,是本病的又一特徵。剛脫卵的魚苗,其卵黃囊腫脹並有出血斑。鰓貧血,肝、脾、腎色淺,而肌肉、脂肪、鰾、心包膜、腹膜上可見出血斑點。
【發病規律】本病以剛孵出的魚苗到攝食4周齡的魚種發病率最高,一齡魚種也偶有患病,二齡以上的魚不發生此病。以水溫8~1O℃時發病率最高,超過l5℃以上停止發病。
【防治方法】同“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  |
示病魚腹部膨大,肛門處拖有1條
較粗的白色粘液便。 | 病魚腹部膨大,體側充血。 |
 |  |
病魚體黑,腹部膨大,眼球突出。 | 虹鱒魚苗卵囊腫脹、充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