鱺、魚印是分佈在大西洋及印度-太平洋溫、熱帶海域的兩種魚類,而孔、陽是距今約二千五百年前之春秋時代魯國的兩位古人。再說清楚些,鱺是指海鱺魚,魚印是指魚印魚;孔則指的是孔丘,就是那位活了七十三歲,有三千弟子的至聖先師-孔子,陽則指的是陽貨。
西元前四百九十四年左右,孔子五十七、八歲時,在衛國當十個月的官,覺得不對勁可能惹禍,於是離開衛國,準備往陳國去。當孔子一行人經過匡城的時候,匡人看見孔子以為是幾年前才欺虐過他們的陽貨又回來作惡,於是匡人就把孔子一行人給圍困起來。為什麼孔先生會惹上這麻煩呢?原來孔子與陽貨長相頗為相似。這一圍困的行動,還拖了五天之久,才解圍。
陽貨又是何許人?陽先生乃當年掌握魯國大權的季孫氏之家臣,後來陽貨坐大,不但控制季孫氏使其束手無策,並於魯定公五年(西元前五○四年,時孔子四十七歲)發動政變,取代季孫氏地位,更挾持魯君,成了魯國的獨裁者,專制掌權達三年之久,也就在該段時間內欺虐過匡人,留給人惡劣印象。陽貨奪得政權期間卻也曉得延攬人才,想拉攏孔子,並贈烤乳豬給孔子,只是孔子僅以口頭應付方式,拒絕輔佐陽先生。算來這兩位長相酷似的孔、陽兩人,尚有這樣一段交集(交往)。
海鱺,在台灣有時漁民稱為「海魚戾仔」。牠是一九九七年成為台灣很重要的海水箱網養殖魚種,一般養殖魚的口味常常比不上同魚種卻是野生的,然而此魚是經人工養殖者,經精緻飼料的餵養,進行體內環保的改善,肉質特別優美,美到可以叫台灣TORO。海鱺體型有幾分像大鯊魚,當快速在表層游動時,其高聳的背鰭突出水面更有大白鯊的架式。此魚頭大而平扁,尤其與牠圓柱狀的軀體之高度比起來,更顯其扁頭,這就使牠看起來有幾分像魚印魚(Remora or Sucking fish)。尤其在牠少幼階段(約20公分~1.2公斤之間),其體側具兩條白色的縱帶及其間的一條黑色縱帶,與魚印魚非常相像,加上同樣具有寬長深褐色的背、臀鰭,由側面觀看,而見不到魚印魚的頭頂時,兩者簡直像極了。也因此很多早期的魚類分類學家常把牠們兩個類群歸屬在一起。
魚印魚頭部寬而扁,讀者若有機會一探其頭頂風光時,會發現原來在這後腦殼上,長著一個圓形吸盤,盤邊有齒狀褶皺, 好像一枚印章(或圖章),魚印魚之名也由此而來。而這個圖章吸盤之特殊功能,就是「搭便車」用的,比如說牠會去吸咐在鯊魚身上,甚至還多尾魚印魚同時搭乘在一條鯊魚身上,可是鯊魚好像從不傷害這些弱小的魚印魚。魚印魚附著在鯊魚身上,乃因鯊魚的保護,可免遭其他大魚襲擊;同時,牠們也會趁鯊魚狼吞虎嚥之際,暫時「下車」撿些駕駛員的「剩飯」(即鯊魚撕裂獵物之殘餘物),吃飽後牠們又吸咐到宿主(也可以是新的宿主)身上。魚印魚的英名或屬名為Remora,其拉丁文的意思是hindrance(阻礙物)。原來古希腊行船的人看到牠們成群大批吸咐在船底時,似乎會使船行駛的速度減慢,而稱之。
孔陽配裏頭,因為兩者長相太相似,造成前者受後者的拖累,更何況前者孔子在受困之前早就對後者陽貨,不存好感了,其委曲、無奈可見一般。在鱺魚印配裏頭,也因為兩者側面外形長得太相似了,以致不僅是水族館的參觀者,連一些早期魚類學家多把牠們歸為同類,牠們兩者之間並沒有孔陽間的嫌隙,甚至我們偶爾也會在水族館內,看到小魚印魚吸咐在大海鱺的腹部,煞是母魚帶小魚。海鱺與魚印魚雖然長得十分相似,但是人類若要分辨牠們的資質(肉質)之時,那倒還可發現牠們二者真有孔子與陽貨之間的差別呢!
海鱺、魚印魚
魚印魚頭頂吸盤 〈摘錄自漁業推廣月刊第1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