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農業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農業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農業智庫 > 政令法規 > 大陸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1)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1)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全文如下:  

  從新世紀開始,我國人民生活在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繼續改善,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今後十年,將是我國居民食物結構迅速變化和營養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時期。加快食物發展,改善食物結構,提高全民營養水平,增進人民身體健康,是國民整體素質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為指導我國食物與營養持續、協調發展,特制定本綱要。  

一、食物與營養發展的基本狀況  
(一)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成就。  
  《九十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頒佈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實現了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推動了食物需求持續增長,全民營養狀況得到全面改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為食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科技進步已經滲透到食物發展的各個環節,加速了傳統食物的改造,拓寬了食物發展的空間。我國食物與營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食物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我國糧食的年均生產能力已達到5億噸的水平,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00公斤左右。在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同時,肉、蛋、水產品以及水果、蔬菜生產都有了快速的增長,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食物消費質量明顯提高。1990年到2000年,全國居民人均收入從904元增加到1625元(1990年不變價)。人均食物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恩格爾係數從60.3%下降到46.0%。食物消費結構得到了顯著改善。2000年人均消費口糧206公斤,蔬菜110公斤,食用植物油8.2公斤,食糖7.0公斤,肉類25.3公斤,蛋類11.8公斤,奶類5.5公斤,水產品11.7公斤。與1990年相比,蛋、奶、水產品人均消費量有較大幅度提高。  
3.居民營養結構有較大改善。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居民攝入能量比較穩定,攝入的蛋白質總量中動物性蛋白質所占的比重有了一定增長,膳食質量顯著改善。通過90年代後期部分地區典型監測表明,居民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387千卡,蛋白質70.5克,脂肪54.7克。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攝入能量2253千卡,蛋白質69.2克,脂肪72克;農村居民人均攝入能量2449千卡,蛋白質71.1克,脂肪46.7克,基本達到了營養素供給量標準。  

(二)當前食物與營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食物生產、消費、營養不協調,生產結構不能滿足營養結構改善需要。從目前情況看,
一是我國優質農產品比重偏低,奶類、大豆等優質食物消費明顯不足。
二是城鄉居民營養不平衡,地區差異較大,城市居民因膳食不平衡或營養過剩導致的疾病迅速增多,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營養不良現象仍然存在。
三是食品工業發展滯後,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裝備總體水平偏低,食品工業產值不足農業產值的40%,加工食品消費量僅占食品消費量的30%,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較大。  
5.食物質量、安全和衛生存在隱患。部分地區食物生產的環境惡化,受到工業和城市的污染,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使用不當,加工中食品添加劑和技術使用不盡合理,導致部分食物有害物質殘留超標,嚴重影響人民健康。  

(三)食物與營養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6.食物與營養發展面臨新的形勢:
一是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物多樣化、優質化需求明顯增加;對食物安全衛生要求不斷提高。
二是居民食物消費正處於由小康向更加富裕轉型的時期,急需加強對居民食物與營養的指導工作,促進居民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否則,既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可能會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身體素質的提高。
三是世界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國際食物與營養產業呈加速發展趨勢,必須加快我國食物與營養工作,以跟上世界發展步伐。  

  因此,今後十年,我國食物與營養工作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必須調整戰略,轉變觀念,明確發展重點,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食物與營養取得新的發展。  

二、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7.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指導思想。適應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營養改善的要求,為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動員和號召全社會力量,加快我國食物與營養的發展。緊緊圍繞食物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分類指導,全面推進,建設現代食物生產、加工和市場體系,調整引導我國食物結構向營養、衛生、科學、合理方向發展,經過不懈努力,使我國居民的食物消費與營養整體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 
8.食物與營養發展的基本原則。堅持食物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的原則,適應居民營養改善的需要,建立以農業為基礎、以食品工業為龍頭的現代食物產業體系;堅持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開發利用各種食物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堅持食物質量與安全衛生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對食物質量的監測和管理,全面提高食物質量和安全衛生水平;堅持優化結構與預防疾病相結合的原則,調整優化食物與營養結構,預防營養性疾病,提高全民營養和健康水平;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發揚中華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全面提高食物發展的科技水平,走有中國特色的食物與營養發展道路。  

(二)食物與營養發展的目標。  
9.2010年食物與營養發展總體目標。
保障合理的營養素攝入量。人均每日攝入能量為2300千卡(供給能量為2600千卡),其中80%來自植物性食物,20%來自動物性食物;蛋白質77克,其中30%來自動物性食物;脂肪70克,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25%;鈣580毫克,鐵23毫克,鋅12毫克;維生素(B1)1.2毫克,維生素(B2)1.4毫克,維生素A775微克。  

保障合理的食物攝入量。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攝入量為:口糧155公斤,豆類13公斤,蔬菜147公斤,水果38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食糖9公斤,肉類28公斤,蛋類15公斤,奶類16公斤,水產品16公斤。  

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給。2010年全國主要食物生產總量的安全保障目標為:糧食5.7億噸,豆類2300萬噸,蔬菜3.7億噸,水果7300萬噸,油料3400萬噸,糖料1.3億噸,肉類7600萬噸,蛋類2700萬噸,奶類2600萬噸,水產品5000萬噸。  

  降低營養不良性疾病發病率。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發病率降至5%,生長遲緩發病率降至15%。孕婦和兒童貧血患病率分別降至20%和15%。4個月以內嬰兒的母乳餵養達到普及,4個月以上的嬰兒,應逐步補充各種輔助食品。  

10.2010年城鄉居民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
城市居民。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50千卡,其中75%來自植物性食物,25%來自動物性食物;蛋白質80克,其中35%來自動物性食物;脂肪80克,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28%。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攝入量為:口糧135公斤,豆類12公斤,蔬菜160公斤,水果52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食糖10公斤,肉類32公斤,蛋類18公斤,奶類32公斤,水產品22公斤。  
農村居民。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320千卡,其中84%來自植物性食物,16%來自動物性食物;蛋白質75克,其中27%來自動物性食物;脂肪65克,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24%。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攝入量為:口糧165公斤,豆類13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30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食糖8公斤,肉類26公斤,蛋類13公斤,奶類7公斤,水產品13公斤。  

三、食物與營養發展的重點領域、地區與群體  
  今後十年,針對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要優先發展奶類產業、大豆產業和食品加工業三個重點食物領域,努力解決好農村和西部兩個重點地區以及少年兒童、婦幼、老年三個重點人群的食物與營養發展問題。  
(一)食物與營養發展的重點領域。  
  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的內容多、任務重、領域廣,要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把涉及食物與營養發展的難點和薄弱環節作為今後十年的重點內容,優先發展。(未完待續)
<新華社新聞資訊中心提供>


中國農業信息網 提供http://www.agri.org.cn/
兩岸農業商務網 彙編http://www.2to1agri.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