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奶類產業。加快發展奶業,提高居民奶類消費水平。扶持奶源基地建設,調整奶畜群結構,改善奶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加快發展乳製品加工業,支援開發新的奶產品,促進奶產品的升級換代。大力加強奶業科學研究,提高奶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支援並形成若干個對全國具有帶動作用的大型乳品加工企業集團。加大對奶業發展的支援力度,儘快提高我國居民的奶類食品消費水平,到2010年居民的乳製品人均消費量比2000年要有大幅度增加。
12.大豆產業。大力發展大豆產業,促進大豆及其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提高大豆食品的供給水平。支援開展大豆資源、生產、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大力開拓大豆及其製品的消費市場,優先支援開發新型的大豆食品,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豆製品;到2010年,以大豆為基礎的優質蛋白質消費量以及深加工產品消費量要有明顯增加,質量要有明顯改進。
13.食品加工業。優先支援對主食的加工,加快居民主食製成品食物的發展步伐,重點發展符合營養科學要求的方便食品、速凍食品。加快開展食物營養強化工作,重點推行主食品營養強化,減輕食物營養素缺乏的狀況。優先支援我國傳統食品的工業化技術改造,選擇並支援若干種具有市場前景和示範作用的傳統食品,提高其科技含量,加快其工業化步伐。優先支援大宗農產品深度開發與加工利用,逐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
(二)食物與營養發展的重點地區。
食物與營養發展需要全民參與、協調發展。要把相對落後的地區作為重點,加大力度,努力推進。
14.農村地區。廣大農村地區,食物發展不平衡,營養狀況相對落後。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食物消費能力。重視農村營養改善,加強農村食物與營養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食物購買與消費環境,開拓農村食物市場。力爭到2010年廣大農村地區營養狀況有較大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15.西部農村地區。西部農村地區食物發展基礎較差,食物資源豐富但未能充分開發利用。要加強食物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西部特色食物生產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優勢食物資源,形成西部食物發展主導產業,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西部地區食物增長與環境改善協調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引導合理食物消費,降低西部地區農民營養不良的發生率。採取綜合措施,促進西部地區農民食物與營養狀況的不斷改善。
(三)營養改善的重點人群。
營養改善是長期的任務,在注重各類人群營養改善的同時,要切實抓好弱勢人群的營養改善工作。
16.少年兒童群體。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基礎在少年兒童。積極組織實施有關少年兒童營養改善的國家計劃。優先保證這一群體的營養供給,提高身體素質。定期對少年兒童營養健康狀況進行監測,實行有針對性的營養指導,使少年兒童從小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建立貧困地區少年兒童營養保障制度,切實解決農村兒童營養不足和城市兒童營養不平衡的問題。力爭到2010年,農村營養不良兒童所占的比例比2000年減少一半,城市營養失調兒童所占的比例減少1/3。
17.婦幼群體。婦女具有特殊的營養需要,嬰幼兒正處於生命的早期,他們的營養狀況關係到人體一生的健康。要加大婦幼群體營養改善的力度,逐步建立孕婦、嬰兒營養保障制度,防止婦女尤其是孕婦、產婦、哺乳期婦女的營養失衡。在全面普及母乳餵養的基礎上,針對婦幼群體的特殊需要,大力開發適合婦幼群體消費的系列食品,加強對婦幼食品的市場管理。重點搞好3歲以下幼兒的營養改善,為提高中華民族新一代的身體素質打下良好基礎。
18.老年人群體。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逐漸增大,老年人的營養與健康越來越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要建立老年人營養保障制度,關心老年人膳食營養,做好孤寡老人的膳食供給,加強對老年人的營養保障工作。研究開發適合老年人消費的系列食物,重點發展營養強化食品和低鹽、低脂、低能量食品。減少老年人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四、促進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調整結構,提高食物綜合供給能力。
19.調整農業結構,提高食物質量。在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著力優化食物品種、優化食物品質、優化食物佈局,促進食物生產效益大幅度增長。種植業要由傳統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轉變,大力發展名、特、優農產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及其加工專用生產區,建立優質食品加工專用原料生產基地,大力發展適合食品加工業需要的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合理和充分利用草地、農作物秸稈等資源,建立規模養殖場,加快牛、羊、禽特別是奶畜發展,生產優質畜禽食品。在合理保護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快發展水產養殖業,積極開發大洋性漁業資源。
20.加強管理,加快食品工業發展。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行業規劃和協調,加強監管和服務,實行食品工業產供銷一體化。調整食品工業結構,加速傳統食品工業的優化升級,促進傳統食品工業向現代食品工業的轉化,建立現代食品工業體系。開展食品加工機械、包裝、貯運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現代食品科技,提高我國食品工業科技水平。加強食品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產品標準化包裝、運輸。加強對大宗食物的加工,提高綜合利用率。採取措施,嚴格控制對人們身心健康危害較大的煙草業、烈性酒的發展。(未完待續)
<新華社新聞資訊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