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加強食物市場體系建設,提高食物國際競爭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食物產地批發市場、城鄉集貿市場、連鎖超市等零售市場,進行合理佈局,形成規範的生產--批發--零售一體化的市場網路。建立食物快捷運輸通道,建設發達的食物流通體系。參照世界貿易規則,制定我國食物進出口貿易政策,採用國際標準進行食物生產、加工,發展外向型食品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優勢食物出口的生產,提高水果、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質量,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加強對食物進出口的檢驗檢疫。
(二)加強法制建設,保護食物資源環境。
22.加強食物與營養法制建設,完善食物與營養標準體系。加快食物與營養立法步伐,制定食品管理法規,保證食品安全衛生與人民身體健康。抓緊制定關於營養師、營養標識、兒童營養等方面的法規,把居民營養改善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強食物生產、加工、流通過程的標準化建設,加快食物質量、安全、衛生的標準體系建設,制定不同類別食物與營養標準,科學地指導食物生產和消費。在大中城市和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實行農產品認證制度,規範直接上市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加快食物流通體系的法制建設,規範企業行為,保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權益。
23.保護食物資源環境,保障食物質量、安全與衛生。加大耕地、草地、水資源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逐步改善食物資源環境,保障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大力推廣節地、節水、節能型等食物生產技術,緩解耕地、水資源緊缺的壓力。強化食物生產過程的環境保護,加大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治汙力度。大力發展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豐富的食物生產,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逐步增加名牌精品食物的市場供給。積極穩妥地發展高質量、高效能的保健食品,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要。加強對食物種植、養殖階段農藥、獸藥的管理,完善有關農藥、獸藥安全使用管理規定。建立健全食物質量、安全與衛生檢驗檢測體系,加強對食物生產全過程的監督管理,提高食物質量,確保食物安全與衛生。
(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全民營養意識。
24.加強科技研究,提高食物與營養發展的科技水平。增加食物生產、食品工業、食物營養衛生及相關領域的前瞻性、戰略性、公益性科研投入,加強食物發展各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促進產、學、研相結合,使相關學科相互滲透和交融,不斷增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能力。加強生物技術、資訊技術等高新技術在食物與營養領域的應用研究,顯著提高食物產量、質量、安全和衛生水平。開展食物、營養與健康的相關研究,培養和造就食品與營養科學研究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有關食物與營養的先進技術。
25.全面普及營養知識,提高全民營養意識。加強對居民食物與營養的指導,建立用科學的營養知識引導消費和用消費帶動生產的新機制,使生產結構、消費結構和營養結構合理協調。開展多種形式、多種類型的營養知識教育,充分發揮各種新聞媒體的作用,加強營養知識宣傳,提高城鄉居民的營養科學知識和自我保健意識,引導居民的食物消費方向,提高全民科學、合理膳食的自覺性。加強對中小學生和家長的營養知識教育,把營養健康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的內容。提高營養師的社會地位,逐步在醫院、幼稚園、學校、企事業單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飲服務業推行營養師制度。
(四)改善居民營養結構,保障我國食物安全。
26.實施有關營養改善行動計劃。繼續和規範實施國家營養改善行動計劃、國家大豆行動計劃、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等。積極推廣學生營養餐,作為國民營養改善的一項重要工作,成立相應協調機構,制定相關法規,依法加強管理。力爭到2010年,全國大中城市要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學生吃上學生營養餐。在經濟落後地區,採取不同形式,保障居民營養供給。對發生嚴重營養不良的地區,當地政府要及時採取營養改善措施。
27.加強營養監測,建立食物安全保障系統。建立和完善食物與營養監測系統,堅持重點監控與系統監測結合,監測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營養狀況。加強食物資訊建設,建立我國食物安全與早期預警系統,保障全民食物供給和消費安全。要從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來考慮我國食物的安全,密切關注和研究市場變化、重大自然災害對食物供給帶來的影響,提前作好各種應對準備,確保我國食物安全。
(五)加強對食物與營養工作的領導。
28.分級管理,部門分工配合,建立現代食物管理體制。《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由農業部牽頭協調,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緊密協作,積極配合,加強對食物與營養發展工作的指導,進一步發揮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的重要作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和加強食物與營養發展工作,結合本地實際,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差別和習慣,研究制訂本地區的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把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納入本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快我國食物與營養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現代食物發展管理體系,保證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全文完)
<新華社新聞資訊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