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智庫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中醫智庫 > 專題講座 > 子宮肌瘤
子宮的解剖與生理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子宮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位於骨盆中央,呈倒置的梨形,前面稍凸出,呈前傾前屈。子宮上部較寬,稱子宮體,其上段隆突部分,稱子宮底,子宮底兩側為子宮角,與輸卵管相通。子宮的下部較窄,呈圓柱狀,稱子宮項。環繞子宮頸周圍是陰道穹隆。在子宮兩側輸卵管的後下方是卵巢,卵巢為一對扁橢圓形的性腺,能產生卵子和激素。輸卵管和卵巢常被稱為子宮附件(右圖)。
子宮為一空腔器官,其表面覆蓋著肌層腹膜,稱子宮漿膜層,子宮腔內覆有黏膜,稱子宮內膜。中間為子宮肌層,也是子宮壁最厚的一層。子宮肌層是由平滑肌束及彈性纖維所組成,在未懷孕時,子宮肌層約厚0.8釐米。子宮肌層的肌纖維排列交錯,大致可分為三層:外層多縱行,內層為環行,中層則各方交織。子宮肌層中含血管。在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形成最狹窄部分,稱子宮峽部。在非孕期長約1釐米,子宮頸內腔呈棱形,稱為子宮頸管,未孕婦女長約3釐米,其下端為子宮頸外口,上端為子宮頸組織學內口。成年婦女的子宮重約50克,長約7~8釐米,寬4~5釐米,厚2~3釐米,子宮腔容量約5毫升。子宮血管主要來自子宮和卵巢動脈。子宮豐富的神經支配,主要來自交感神經系統,也有一部分來自腦脊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都有運動神經和少許感覺神經纖維。交感神經使子宮肌肉收縮和血管收縮,而副交感神經則抑制血管收縮,轉而血管擴張。此外,子宮內膜有豐富的淋巴供應,在子宮漿膜層下形成豐富的淋巴管叢。
子宮有4對韌帶,借以維持子宮的正常位置。圓韌帶起於子宮雙角前面,輸卵管近端下方,並向前下方伸展達兩側骨盆壁,再穿過腹股溝而終止於大陰唇前端。該韌帶呈索形,長約12~14釐米,圓韌帶可以使子宮底保持前傾的位置。闊韌帶為一對翼形的腹股皺襞,由子宮兩側開始,達到骨盆壁。在子宮體兩側的闊韌帶中有豐富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及狹窄結締組織,稱為宮旁組織。主韌帶位於闊韌帶的下部,橫行於子宮頸兩側和骨盆側壁之間,為固定子宮頸位置的重要組織。子宮骶骨韌帶是從子宮頸後面向兩側繞過直腸到達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將子宮頸向後向上牽引,間接地保持子宮於前傾的位置(右圖)。
子宮作為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從青春期到更年期,從非孕期到妊娠期,均可產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其中子宮內膜的變化尤為顯著。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有周期性改變並產生月經。性交時,子宮為受精的通道;懷孕後,子宮為胚胎著床、發育和成長的場所;分娩時,子宮收縮使胎兒及其附屬物娩出。
由於卵巢周期中卵巢激素的周期變化,子宮內膜也相應出現連續進行的周期性變化。出現增生期子宮內膜和分泌期子宮內膜。子宮受雌激素的作用影響最大。雌激素能增進子宮的血液循環,使子宮肌層的肌細胞增生肥大,肌層變厚,子宮體積增大,雌激素能提高子宮肌層對催產素的敏感性和收縮力。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影響主要是使細胞增生,從而使內膜增生變厚。在性成熟後,這種內膜的增殖變化具有周期性,並為排卵後孕激素作用向分泌期過渡做好準備。月經後子宮內膜的再生與修復過程需要雌激素的參與。此外,雌激素對宮頸、輸卵管、陰道及女性第二性徵也起重要作用。
孕激素對於子宮的作用與雌激素既有頡頏又有協調。大量的孕激素阻止了雌激素對子宮內膜增生的刺激,並引起內膜腺體屈曲旋轉、間質水腫及小動脈擴張等特異性變化,有助於孕卵的著床和以後的生長發育。使子宮肌層的肌纖鬆弛,興奮性降低,對催產素的敏感性也降低,從而減少子宮收縮,對於維持妊娠是必需的,故臨床上常用孕酮來治療早期先兆流產。卵巢尚可分泌雄激素,並扮演著對抗雌激素的角色,如減緩子宮及其內膜的生長與增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