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智庫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中醫智庫 > 政令法規 > 中醫考試
國際中醫專業人員水平考試《方劑學》考試大綱(試用)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1.緒論
1.1方劑和方劑學的概念。
1.2秦漢及唐宋時期的醫家在方劑學方面的主要代表著作。
2.方劑與治法
2.1治法的概念。
2.2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3.方劑的分類
3.1"七方"、"十劑"、"八陣"的具體內容及涵義。
4.方劑的組成
4.1方劑的組成原則及其涵義。
4.2方劑的組成交化形式及其涵義。
以下各類方劑的概念、適應範圍、使用注意事項及每方的組成、功用、主治、方解。
5.解表劑
5.1辛溫解表:麻黃湯、九味羌活湯、小青龍湯、桂枝湯。
5.2辛涼解表:桑菊飲、銀翹散、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5. 3扶正解表:敗毒散。
6.瀉下劑
6.1寒下:大承氣湯。
6.2溫下:大黃附子湯。
6.3潤下:麻子仁丸。
6.4逐水:舟車丸。
6.5攻補兼施:新加黃龍湯。
7.和解劑
7.1和解少陽:小柴胡湯、蒿芩清膽湯。
7.2調和肝脾:四逆散、逍遙散。
7.3調和胃腸:半夏瀉心湯。
8.清熱劑
8.1清氣分熱:白虎湯。
8.2清營涼血: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8.3清熱解毒:普濟消毒飲。
8.4清臟解熱:龍膽瀉肝湯、玉女煎、芍藥湯。
8.5清虛熱:青蒿鱉甲湯。
9.祛暑劑
9.1祛暑清熱:清絡飲。
9.2清暑益氣:清暑益氣湯。
10.溫裏劑
10.1溫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湯。
10.2回陽救逆:四逆湯。
10.3溫經散寒:當歸四逆湯。
11.補益劑
11.1補氣: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生脈散。
11.2補血: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炙甘草湯。
11.3補陰: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一貫煎。
11,4補陽:腎氣丸。
12.安神劑
12.1置鎮安神;朱砂安神丸。
12.2滋養安神:酸棗仁湯、天王補心丹。
13.開竅劑
13.1涼開: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三方的功用、主治的比較。
13.2溫開:蘇合香丸的功用、主治。
14.固澀劑
14.1固表止汗:玉屏風散。
14.2澀腸固脫:真人養臟湯。
14.3澀精止遺:金鎖固精丸。
14.4固崩止帶:固經丸、完帶湯。
15.理氣劑
15.1行氣:越鞠丸、半夏厚朴湯、天臺烏藥散。
15.2降氣:蘇子降氣湯、旋覆代赭湯。
16.理血劑
16.1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溫經湯、生化湯。
16.2止血:十灰散、咳血方、小薊飲子、黃土湯。
17.治風劑
17.1疏散外風:消風散、川芎茶調散。
17.2平熄內風;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大定風珠、地黃飲子。
18.治燥劑
18.1輕宣潤燥:杏蘇散、情操救肺湯。
18.2滋陰潤燥: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麥門冬湯。
19.祛濕劑
19.1燥濕和胃;平胃散、藿香正氣散。
19.2清熱祛濕:茵陳蒿湯、三仁湯、甘露消毒丹、八正散。
19.3利水滲濕:五苓散、豬苓湯。
19.4溫化水濕:苓桂朮甘湯、真武湯、實脾散。
19.5祛風勝濕:獨活寄生湯。
20.祛痰劑
20.1燥濕化痰:二陳湯、溫膽湯。
20.2清熱化痰:清氣化痰丸、滾痰丸。
20.3治風化痰:半夏白朮天麻湯、止嗽散。
21消導化積劑
21.1消食導滯:保和丸、木香檳榔丸、枳朮丸。
21.2消痞化積:枳實消痞丸。
22.驅蟲劑:烏梅丸、肥兒丸。
23.癰瘍劑:仙方活命飲、透膿散、陽和湯、內補黃耆湯、葦莖湯、大黃牡丹皮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