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中醫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中醫智庫 > 專題講座 > 脫髮與頭髮保健

上一則 | 下一則
頭皮銀屑病對毛髮的影響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銀屑病又稱牛皮癬,中醫名白疕,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在自然人群中的發生率為0.1%—3%。中國1984年抽樣調查,估計為0.123%。黑龍江省1977年對農村及城鎮的17806人普查結果,銀屑病發病率為0.84%。山東濟南市普查45萬多人,銀屑病患病率0.46%。上海市1974年普查45萬多人,本病發病率為2.17%。本病好發於青壯年,但各種年齡包括從出生不久的嬰兒到90歲的老人均可發病。皮膚表現主要是大小不等的紅斑上覆蓋著多層銀白色發亮的鱗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易發於頭皮及四肢伸側,並可波及全身。病程長,常反覆發作。

(1)病因:銀屑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雖經國內外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至今尚未完全闡明。

  本病常有家族發病史及遺傳傾向。銀屑病患者有家族史者一般認為占30%左右。有人調查一個銀屑病家族,3代21人中有11人患病。有人統計125對攣生子,其中同卵攣生子71對,患病者51對,占72%;異卵攣生子54對,患病者12對,占22%。同卵攣生子患者的發病年齡、皮疹分佈,臨床表現和經過非常近似。另外,本病患者有種族差異,黑人中此病很少見,南美印第安人和斐濟島的土著人不患本病。這些事實均有力地支援了銀屑病具有遺傳性。但其遺傳方式尚未最後肯定,一般認為是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有不完全外顯率,但也有人認為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目前認為銀屑病是受多基因控制,也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

  有人主張銀屑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學說雖有一定根據,但至今從未能培養出病毒。

  部分病人發病前有化膿性扁桃體炎等咽部感染史。有人觀察繼扁桃體急性炎症之後發生本病的患者占49.5%。這種患者應用抗菌藥治療後銀屑病好轉明顯,扁桃體摘除後也能收到顯著療效。

  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銀屑病患者存在多種免疫紊亂。有人報告銀屑病患者血清中IgA增高,經紫外線照射治療,在皮損消退後IgA又恢復正常。本病細胞免疫功能偏低,淋巴細胞轉化率和自然花瓣形成率均顯著低下,皮膚遲發性過敏反應減弱。45%銀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IgG抗體,有人發現患者角質層內有抗角質層的自身抗體,有資料表明本病有T淋巴細胞缺陷。以上說明銀屑病的發生與免疫異常有一定關係。

  其他還有精神因素、內分泌因素、代謝障礙和外傷因素等均可能與本病的發病有一定關係。

  頭皮銀屑病:頭皮是本病最易侵犯的部位。可單獨發於頭皮多年,但大多數同時發於身體其他各處。皮損為邊緣清楚的斑塊,表面有堆積較厚的鱗屑,附著較緊,由於皮脂及外界灰塵的黏附而成灰褐色。可為小片散在分佈,或融合成較大的片塊。另有少數患者的頭皮損害呈彌漫性增厚的斑片,沒有本病典型白色鱗屑,很像脂溢性皮炎。發生於前頭部的皮損,常常侵犯前髮際線,並超越髮線1—2釐米。頭皮損害處頭髮由於受厚積鱗屑約束,不能自然散開,故成束狀。過去認為銀屑病不致成禿髮,但近年來認為本病可能與脫髮有關。由於許多毛球營養不良,影響毛髮正常生長。有報告在47例頭皮銀屑病患者中,66%一開始即出現脫髮,75%患者有局限性禿髮。

(2)預防:由於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前預防的重點應避免不良的刺激因素和改善外界環境影響。首先應向患者說明本病無傳染性,尋常型銀屑病儘管全身大部分皮膚都可出現皮損,但一般不侵犯內臟,消退後也不會結疤。經治療後可以緩解消退,雖易復發但不必過度憂慮。急性階段不宜飲酒及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飲食,急性期避免外用強烈的外用藥和禁止照射紫外線,以免刺激加重病情。應注意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咽部感染等可激發本病。焦慮、緊張、鬱悶等精神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發作,應注意心情開朗,精神愉快。尋常型銀屑病避免內服、注射皮質激素,也不大面積採用皮質激素類外用藥。

(3)外用藥物治療:目前在尋常型銀屑病治療中,外用藥治療仍居重要地位。為提高外用藥療效,宜先用熱水肥皂清洗去掉鱗屑。急性期避免外用刺激性強的藥物,以免加重病情或激發成紅皮病。穩定期可外用作用較強的藥物。皮損面積廣泛時,應小面積開始,如無刺激現象再擴大面積;外用藥的濃度也應先從較低濃度開始,無不良反應時,再塗用治療需要的濃度。

.進行期時應外用較低濃度和作用溫和的藥物,如氧化鋅軟膏、硼酸軟膏、5%硫黃軟膏、2%水楊酸軟膏、5%黑豆餾油或糠餾油軟膏。不可外用芥子氣軟膏或蔥林軟膏,因其刺激性強,急性期外用可使病損加重甚至激發成紅皮病型銀屑病。

.穩定期可塗搽5%~10%水楊酸軟膏,5%~10%焦油類軟膏,二萬分之一的芥子氣軟膏(外用此藥),皮損可在2周內即明顯消退,但停藥後很快即復發,並且皮損消退後留有明顯的色素沈著斑,重者半年內也不能消退光。頭面部禁用此藥,以免損傷眼睛。0.5%—1%蒽林軟膏治療銀屑病收效較佳,但也有刺激性,皮損消退後也易於復發。0.025%—0.1%維甲酸霜劑近年來治療銀屑病收得較好效果,但濃度高時可引起急性或亞急性皮炎,降低濃度後療效也減少。其他外用藥還有5%5一氟服嘧啶軟膏、10%尿素霜、10%~15%喜樹酊等。

.皮質類固醇霜可單獨外用,或加入0.025%—0.1%維甲酸、10%尿素、5%焦溜油類製劑,能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皮質類固醇製劑可外用於範圍較小的損害,不宜大面積分用。對一些肥厚難消的塊狀皮損,用封包療法能明顯提高療效。

(4)內用藥物治療:
  a. 抗腫瘤藥物:一般用於皮損廣泛,單純外用藥治療無效的頑臥性銀屑病患者。由於本病在病理上有表皮細胞增殖過速,在正常時,表皮基底細胞的分裂周期約為12天,而銀屑病的基底細胞分裂周期僅有37.5小時。免疫抑制劑有抑制細胞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減緩細胞絲狀分裂的作用,對銀屑病增生活躍的表皮細腦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故能獲得療效。但類藥物同樣對體內一切增生活躍的細胞如白細胞、精、卵細胞等也有抑制作用。因其毒、副作用較大,常引起骨髓抑制、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肝腎受損等,故應慎用。治療前後要定期作各項化驗檢查,如肝、腎功能和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等。這類藥物雖然臨床療效較好,但停藥後很易復發,加之毒副作用又大,因此要嚴格選擇適應證。常用下列藥物:

.氨喋呤:又名氨基翼素,白血寧,每片0.5毫克,中國50年代和60年代應用較多。每次0.25毫克,每日2次,連服10—12天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1周,可連服2個療程。此藥見效快,停藥後易復發。副作用多,如白細胞下降、口腔糜爛,噁心、腹痛、腹瀉、脫髮等。及時停藥後均可恢復。

.乙亞胺:每片0.1克,一般劑量為1日4片,分次內服。服藥1—2周後開始見效,每周停藥1天,3—4周為1療程。副作用有口乾、頭昏、乏力、食欲減退、腹部不適和白細胞減少。近年來因服乙亞胺而發生白血病的報告較多,故不可隨便使用。

.氨甲喋呤:為氨基喋呤的衍生物。作用與氨喋呤相似,但對肝臟的毒性反應較重,可引起肝臟廣泛性纖維化和肝硬變。適用於紅皮病型、關節病型、膿皰型銀屑病和泛發性銀屑病。肝、腎功能不正常,白細胞減少者不宜使用。本藥的使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每周單劑量1次口服10—25毫克。1周內每12小時1次2.5毫克,在36小時內共服3次,以後每周以同樣方法服藥。每日2.5毫克,連服5日,休息2日,再服5天,再休息7天。肌肉或靜脈注射,每周1次,每次10—25毫克。用藥期間不能同時服用磺胺類藥、四環素、氯黴素、水楊酸類、對氨基苯甲酸和苯妥英鈉等藥,以免增加本藥的毒性。

.乙雙嗎琳:是乙亞胺的衍生物,每個膠囊為0.2克,成人每日0.6—0.8克,分3—4次口服。副作用與乙亞胺相似,主要是白細胞減少及消化道反應,少數出現肝功能損害。應慎用或不用。

.丙亞胺:本藥對關節病型銀屑病療效較好。每片25毫克,每日100—150毫克,分2—3次口服。主要副作用為白細胞減少及胃腸道反應。

.羥基脲:為尿素的衍生物,適用於廣泛性銀屑病。每片0.5克,每次口服0.5克,每日2次,4周為1療程。主要毒性反應為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眩暈、倦怠等。個別可致畸胎。

  b. 皮質類固醇激素:目前不主張內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對關節病型、紅皮病型和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經其他治療無效時可慎重使用。

  c. 維生素類:維生素A可維持上皮細胞正常發育。口服每次5萬單位,每日3次;或肌肉注射,每日30萬—60萬單位,分2次肌肉注射。

.維甲酸:依曲替酪(商品名銀屑靈)治療尋常型、膿皰型、關節病型和紅皮病型銀屑病,均有較好效果。給藥方法為口服每日每公斤體重1毫克。斑塊狀銀屑病治療2~4周後可有顯著效果。膿皰型銀屑病有84.5%的病人好轉或完全緩解。關節病型銀屑病也有明顯好轉。紅皮病型患者開始劑量不宜大,因開始大劑量可能反使病情加重。臨床副作用較常見,與劑量有關。唇、鼻、眼、口、喉或陰道乾燥常見,皮膚脆性增高而發生紫癜、瘀斑及脫髮等,並可引起轉氨酶升高。

.維生素D2對急性進行期及膿皰型銀屑病有一定療效。成人口服每日6—10萬單位,每日3次。應同時補充鈣劑。長期應用可影響腎臟及出現消化道症狀。

  d. 抗生素:適用於急性點滴狀銀屑病。這類病人往往在發病前幾周先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和咽炎等,說明鏈球菌感染可能是此類銀屑病的誘發因素。應用抗生素治療,常能取得顯著的療效。甲礬黴素對膿疤型銀屑病療效較佳。口服0.25克,1日4次,或0.5克,1日3次。副作用有貧血、白細胞減少及胃腸道症狀。

(5)銀屑病的中醫療法:
  古代醫書中的“乾癬”、“白殼瘡”、“白疕”、“松皮癬”等和銀屑病類似,雖名稱各異,但都是從不同角度記述了本病的特徵。如隋《諸病源候論·乾癬候》云:“乾癬但有匡郭,皮枯索癢,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風濕邪氣,客於腠理,複值寒濕,與氣血相搏所生。”《外科大成》云:“白疕,膚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皮,俗稱蛇風,由風邪客於皮膚,血燥不能榮養所致”。《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松皮癬,狀如蒼松之皮,紅白斑點相連,時時作癢。”

  本病的發生係票素血熱,外受風寒濕熱燥之邪,客於肌膚,諸邪相搏,鬱而化火,致使皮色潮紅,紅疹如粟;病久及反覆發作,耗傷陰血而致陰虛血燥,肌膚失養,鱗屑疊起;若遷延日久,情志內傷,氣機壅滯,臟腑失調,經絡瘀阻,更難消退。辨證論治如下:

.血熱型:多見於銀屑病進行期。損害初起,發展較快,不斷出現新疹,瘙癢明顯。血熱內盛,故疹色鮮紅,鱗屑附著較緊,輕剝後可見光亮紅色薄膜及點狀出血。常有口乾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薄黃,脈弦滑數。治宜清熱涼血袪風。方用土槐飲加減(土茯苓、生槐花、白茅根、生地、丹皮、紫草、當歸、首烏、蟬衣、薄荷、白蘚皮、生甘草)。

.血燥型:病程日久,皮疹保持穩定或趨於消退,表面鱗屑減少,基底部紅斑及浸潤減輕,很少有新皮疹出現。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沈細。相當於銀屑病靜止期。治宜養血、滋陰、潤燥。方用養血潤膚飲加減(生地、熟地、當歸、丹參、威靈仙、天冬、麥冬、天花粉、升麻、黃芩、首烏等)。

.毒熱型:除有尋常型銀屑病皮損外,並見多數米粒大淺在小膿疤,繞有紅暈。好發於手掌、足底,或遍佈全身。重者發熱、口渴、尿黃、便結、全身倦怠等。舌紅、舌苔薄黃,脈弦滑數。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方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風濕阻絡型:皮損暗紅,鱗屑較厚。肢體關節腫痛,尤以指趾小關節多見。其他如腕、頸椎、骶骼膝關節也常受累。腫脹疼痛,活動不利,甚或僵硬變形。舌質淡紅,苔薄白膩,脈弦數或滑數。治宜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桂枝、杜仲、牛膝、當歸、白芍、川芎、茯苓、細辛、甘草等)。

.毒熱傷陰型:周身皮膚彌漫性潮紅,浸潤腫厚,大量薄屑。發熱、畏寒;倦怠乏力。口乾舌燥,舌質紅絳,無苔或少苔,脈滑數。治宜涼血滋陰,清熱解毒。使用清營湯、滋燥養營湯合裁(生地、生石膏、知母、黃連、玄參、銀花、連翹、竹葉、天冬、麥冬、生草等)。

(6)中醫外治法:
  一般血熱型和血燥型皮疹可外用黃柏膏、普連膏或加味黃連膏。毒熱型時不能塗搽藥膏,可外用黃柏油(黃柏10克研細末,調於90毫升食用植物油中),每日2次,或甘草油(甘草10克研細末,加人植物油90毫升中攪拌均勻),每日2次。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