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中醫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中醫智庫 > 政令法規 > 中醫考試

上一則 | 下一則
國際中醫專業人員水平考試《中醫學基礎》考試大綱(試用)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1.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1整體現念的含義和基本內容。
1.2辨證施治的含義、辨證與辨病的關係。

2.陰陽五行學說
2.1陰陽學說
2.1.1陰陽的概念。
2.1.2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的對立、陰陽的互根、陰陽的消長、陰陽的轉化。
2.1.3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2.2五行學說
2.2.1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特性。
2.2.2自然界事物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等的五行歸類。
2.2.3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含義及其規律。
2.2.4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關係,說明臟腑的病理變化及相互影響;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3.藏象學說
3.1藏象學說的含義、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點。
3.2五臟
3.2.1心臟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脈、主神志);心與五志、五液、五體、五竅的關係。心包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3.2.2肺臟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氣、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肺與五志、五液、五體、五竅的關係。
3.2.3脾臟的主要生理功能(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脾與五志、五液、五體、五竅的關係。
3.2.4肝臟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肝與五志、五液、五體、五竅的關係。
3.2.5腎臟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腎與五志、五液、五體、五竅的關係。
3.3六腑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
3.4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
3.5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
3.5.1臟與臟之間在生理病理活動中的相互關係:心與肺;心與脾;心與肝;心與腎;肺與脾;肺與肝;肺與腎;脾與肝;脾與腎;肝與腎。
3.5.2五臟與六腑之間在生理病理活動中的相互關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
3.5.3腑與腑之間在生理病理活動中的相互關係。
3.6氣、精、血、津液
3.6.1人體內氣的概念;氣的生成,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概念、生成、分佈與主要生理功能。
3.6.2精的概念;精的生成;精的主要生理功能。
3.6.3血的概念;血的生成;血的主要生理功能及運行。
3.6.4津液的概念;津液的生成;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脾、腎、三焦在津液代謝中的主要作用。
3.6.5氣、精、血、津液之間在生理病理活動中的相互關係:氣與精;氣與血;氣與津液;精與血;血與津液。
3.7經絡學說
3.7.1經絡學說的概念;學習經絡學說的意義。
3.7.2經絡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3.7.3經絡系統的組成。
3.7.4十二經脈:十二經脈的名稱及分類;十二經脈走向、交接、分佈、表裏關係及流注次序;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3.7.5奇經八脈的概念、名稱;每條經脈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3.7.6十二經別的概念及主要生理功能。
3.7.7十五別絡的概念及主要生理功能。
3.7.8十二經筋的概念及主要生理功能。

4.病因與病機
4.1病因
4.1.1病因的概念及分類。
4.1.2六氣與六淫的含義;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外感六淫與"內生五邪"的區別。
4.1.3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的性質、致病特點及常見病證,
4.1.4癘氣的概念及致病持點。
4.1.5七情的概念;七情與五臟的關係;七情的致病特點;常見的情志病證。
4.1.6導致飲食失調的主要原因及其病理表現。
4.1.7導致勞逸損傷的主要原因及其病理表現。
4.1.8痰飲的概念、形成原因、病證特點;常見的痰飲病證。
4.1.9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病證特點。
4.2發病
4.2.1正氣與邪氣的概念。
4.2.2影響人體正氣強弱的主要因素。
4.2.3正氣與邪氣在發病中的作用。
4.3病機
4.3.1病機的概念。
4.3.2陰陽失調、正邪鬥爭、升降失常的主要內容。

5.診法
5.1四診的概念及主要內容。
5.2望診
5.2.1望神:神的概念;得神(有神)、失神(無神)、假神的含義、臨床表現及診斷意義。
5.2.2望色的臨床意義。
5.2.3望形體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5.2.4望姿態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5.2.5望頭、髮、目、耳、鼻、唇、齒、咽喉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5.2.6望皮膚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5.2.7望小兒食指絡脈的方法、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5.2.8望痰飲、嘔吐物、糞便、尿液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5.2.9舌與臟腑經絡的關係;望舌的臨床意義。
5.2.10望舌質;常見舌色、舌形、舌態的異常改變及臨床意義。
5.2.11望舌苔:常見苔色、苔質的異常改變及臨床意義。
5.3聞診
5.3,1聽語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各種聲音的異常改變及臨床意義。
5.3,2嗅口腔、呼吸、各種排出物、分泌物氣味的異常改變及臨床意義。
5.4問診
5.4.1問一般情況、生活史、家族病史、個人既往病史、起病的臨床意義。
5.4.2問現在主要症狀的臨床意義。
5.5切診
5.5.1診脈的臨床意義。
5.5.2診寸口脈的理論依據;寸口脈的診脈方法與注意事項。
5.5.3正常脈象及影響正常脈象的因素。
5.5.4病脈:浮、沈、遲、數、虛、實、滑、澀、洪、芤、細、濡、弦、緊、促、結、代等脈的脈象及主病。
5.5.5相兼脈的概念。
5.5.6脈症順逆與從舍:舍症從脈,舍脈從症。
5.5.7按肌膚、手足、胸腹、俞穴的異常改變及臨床意義。

6.辯證
6.1八綱辨證
6.1.1八綱辨證的概念及主要內容。
6.1.2表證與裏證的主要臨床表現及鑒別;表證與裏證的關係;半表半裏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6.1.3寒證與熱證的主要臨床表現及鑒別,寒證與熱證的關係。
6.1.4虛證與實證的主要臨床表現及鑒別;虛證與實證的關係。
6.1.5表、裏、寒、熱、虛、實證的相互關係。
6.1.6陰證與陽證的主要臨床表現及鑒別;亡陰與亡陽的主要臨床表現及鑒別。
6.2氣血津液辨證
6.2.1氣病辨證:氣虛證、氣陷證、氣滯證、氣逆證。
6.2.2血病辨證:血虛證、血痹症、血熱證、血寒證。
6.2.3氣血同病辨證:氣滯血瘀證、氣虛血瘀證、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
6.2.4津液病辨證;津液不足證、水液停聚證。
6.3臟腑辨證
6.3.1心與小腸病辨證: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心血虛證、心陰虛證、心火上炎證、痰火憂心證、痰迷心竅證、心血瘀阻證、小腸實熱證。
6.3.2肺與大腸病辨證:肺氣虛證、肺陰虛證、風寒束肺證、風熱犯肺證、熱邪壅肺證、燥邪犯肺證、痰濕阻肺證、大腸濕熱證、大腸津虧證。
6.3.3脾與胃病辨證:脾氣虛證、脾陽虛證、寒濕困脾證、脾胃濕熱證、胃陰虛證、食滯胃脘證、胃寒證、胃熱證。
6.3.4肝與膽病辨證:肝氣鬱結證、肝火上炎證、肝熱動風證、肝血虛證、肝陰虛證、肝陽上亢證、寒滯肝脈證、肝膽濕熱證、膽鬱痰擾證。
6.3.5腎與膀胱病辨證:腎陽虛證、腎陰虛證、腎氣不固證、腎精不足證、腎不納氣證、膀胱濕熱證。
6.3.6臟腑兼病辨證:心肺氣虛證、心脾兩虛證、心肝血虛證、心腎陽虛證、心腎不交證、脾肺氣虛證、肝火犯肺證、肺腎氣虛證、肺腎陰虛證、肝脾不和證、肝胃不和證、脾腎陽虛證、肝腎陰虛證。
6.4六經辨證
6.4.1六經辨證的概念及主要內容。
6.4.2太陽病的概念;太陽中風證、太陽傷寒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6.4.3陽明病的概念;陽明經證、陽明腑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6.4.4少陽病的概念;少陽病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6.4.5太陰病的概念;太陰病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6.4.6少陰病的概念;少陰寒化證、少陰熱化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6.4.7厥陰病的概念;厥陰病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6.5衛氣營血辨證
6.5.1衛氣營血辨證的概念及主要內容。
6.5.2衛分證的概念及主要臨床表現。
6.5.3氣分證的概念及主要臨床表現。
6.5.4營分證的概念及主要臨床表現。
6.5.5血分證的概念;血分實熱證、血分虛熱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6.6三焦辨證
6.6.1三焦辨證的概念及主要內容。
6.6.2上焦病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6.6.3中焦病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6.6.4下焦病證的主要臨床表現。

7.預防與治則
7.1預防
預防疾病的指導思想及主要內容。
7.2治則
7.2.1治則的概念,治則與治法的關係。
7.2.2治病求本。
7.2.3扶正與祛邪。
7.2.4調整陰陽。
7.2.5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附:門診初診病歷書寫格式。
性別年齡國籍
婚否職業初診日期
住址
問診:
   主訴:
   病史:
望診:
聞診:
切診:
診斷(病證名稱)
治法:





處方:






醫囑:





          醫師簽名:



       年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