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中醫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中醫智庫 > 專題講座 > 自然理論體系

上一則 | 下一則
舌 尖 上 的 辨 證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常言道:每天照一照,有病早知道。一個健康的人,面對鏡子看自己的舌頭,應當是舌體柔潤,舌質淡紅,舌面上鋪有薄而均勻的顆粒、幹濕適中的白苔,此謂“舌淡紅,苔薄白”。但是,患病後,舌質與舌苔就會發生變化。因此,經常觀察舌象,可以瞭解健康狀況,及時進行自我保健與調理。

舌 尖 上 的 辨 證
(察舌觀疾病 有病早預防)
歐陽軍(副主任藥師)
味覺的感知
舌頭是人們熟悉不過的一個器官了,肩負著說話、咀嚼、吞咽和辨別味道等重要功能。舌頭上有味蕾,是我們得以品嘗出各種美味佳餚、風味小食、風格各異的美味來。
舌內血管、神經分佈豐富,且有較多的腺體,它是食物進入消化道的必經器官之一,也是機體內環境與外環境接觸的要道。血氧濃度、血紅蛋白含量以及舌上皮厚度均可影響舌質的變化。當體內上述成分發生改變時即可從舌上反映出來。
味蕾是味道的感受器,它主要分佈在舌頭上。也有少數分佈在會厭前後的軟顎粘膜上。舌頭上的味蕾大約有3000個,每一個味蕾由味覺細胞和支持細胞組成。味覺細胞的頂端有纖毛,由味蕾表面的味孔伸出,是感受味覺的關鍵部位,各種有味的物質作用於味覺細胞,可引起六種基本的味覺,即酸、甜、苦、咸、麻、辣。
饒有趣味的是,分佈在舌頭上不同部位的味蕾,在感受味道上的敏感度也不同,舌尖部的味蕾對甜味道上敏感度,舌兩側的對酸味較敏感,舌根部的對苦味較敏感,而舌背側前部的則對鹹味較敏感。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在品嘗東西味道時,就會懂得正確使用舌頭的部位。比如,吃藥片的時候,有的人怕藥苦,拼命把藥片放在舌根部,希望能快點吞下去,殊不知這樣會更苦,其實應把藥片放在舌中部,用溫開水送服,反而沒有那麼多苦味。
兒童的味蕾比成年人多,分佈也較成人廣泛。所以味覺較敏感,而老年人則因味蕾萎縮而味覺遲鈍,年紀大的人“食不甘味”便是這個原因所致。
觀舌知其病
去醫院診病時常需要看舌頭,稱之為觀“舌象”,許多疾病可從“舌象”上表露出來。中醫認為,舌與臟腑是通過經絡和經筋的迴圈運行聯繫一起的。望舌,主要是觀察舌質、舌苔以及舌的形態的變化。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肉組織;舌體又包括看舌色、形態及動態,以知臟腑虛實、氣血之盛衰。舌的形態是指舌在口腔中的位置、大小、厚薄。觀舌的動態,主要是看舌本身的老嫩、胖瘦、軟硬、伸縮、芒刺、裂紋、歪斜與震顫等表像。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系由胃氣所生;舌苔又包括苔色和苔質,以分析病邪的深淺和邪正的消長。正常的舌像是舌體柔軟,活動自如,淡紅潤澤,不胖不瘦;舌面上鋪有薄薄的、顆粒均勻、幹濕適中的舌苔,一般稱為淡紅舌、薄白舌。中醫將舌劃分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邊(舌的兩邊)四個部分。並認為舌尖反映心肺的病變;舌邊反映肝膽的病變;舌中和舌根,前者反映脾胃,後者反映腎的病變。根據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臟腑的病變,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診斷意義。
看舌象:
觀察“舌象”可在自然光線下,舌頭自然伸出(注意不要太用力),用一面鏡子照看,也可由身邊人代為察看。觀“舌象”主要是觀察舌體和舌苔的變化,望舌主要是看顏色,它能反映臟腑、氣血、虛實的變化。當人體五臟六腑的陰陽失去平衡的時候,其舌象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舌質顏色淡紅、潤澤、白中透紅、津液潤澤,說明此人身體健康。而淡白舌,一般為氣血虧損或虛寒體質,多見於大病之後、久病之後或者先天不足的人。舌質紅絳,多為熱證,發燒時常見這種舌色。初得病時,舌邊紅表明熱在表,如感冒、麻疹;全舌深紅時就是熱已入裡,病情較重了。舌尖紅者為心火太盛,多見心煩失眠等表現;舌邊紅者為肝膽火盛,多見急躁易怒;舌中紅者,為胃火太盛,常有燒心泛酸等表現;若同時見到舌體瘦小,多為陰虛內熱的表現,見於慢性胃炎、胃潰瘍、肺結核等病人。舌質紅而光滑無苔的病人(牛肉樣舌)多由於維生素B的缺乏;骨髓瘤的病人可發生巨舌症,這是由於局部有澱粉狀蛋白或副澱粉狀蛋沉積之故。舌紅腫、舌刺突出呈草莓狀,是重症肺炎或其他高熱性疾病患者常有的現象。
舌兩側出現瘀血點,是機體內分泌代謝紊亂、色素沉著所致,更年期婦女常有這種現象;舌上出現很厚的黃苔不易刮去,多半是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胃潰瘍患者的症狀;伸舌時出現顫抖現象,常是腦炎、甲狀腺機能亢進、久病體弱或某些神經官能症的表現。青紫舌也很常見,全舌呈均勻青色為寒證,多見於胸腹劇痛時,如膽道蛔蟲、心絞痛、腸梗阻。而紫色,或舌的局部見到青紫色斑塊或淤點,在現代人中多見於脂肪肝、肝硬化、腫瘤病人;嗜煙酗酒者因為火毒內蘊,阻塞經脈,也常見紫舌。
舌乳頭萎縮多見於糖尿病患者,其萎縮是細胞內氧化過程障礙的早期指標,因為構成舌乳頭的細胞具有高度的代謝活性;某種酶系、迴圈系障礙或食物中缺少必要的營養物質影響代謝都可合併程度不同的舌乳頭萎縮。
舌邊白霜樣的尿素結晶,多為尿毒癥晚期病患者表現的症狀;舌邊有時可見黃色素沉著,常為嚴重的阻塞性黃疸病患者表現的症狀;舌苔黃而乾燥,伴有大便秘結不通,常見於高血壓、痔瘡病人;若舌體脹胖多與痰、濕、熱、毒有關。若舌體瘦小、乾癟,多為陰血虧,虛火旺。若舌伸長吐露唇外,稱為“吐舌”,多見嬰幼兒心脾有熱。若舌色紅絳短縮,多為痰濕內阻。若舌體緊縮,不能伸張,多為重證。
舌伸出時偏向一側為該側舌下神經麻痹的徵象;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和神經官能症的病人,舌伸出時常有麻痹顫動。若舌體軟縮,伸張無力,多為氣血兩虛,陰液虧損,筋脈失養。若舌根強硬,語言不清,多為中風的先兆。
地圖舌是舌苔有一處或多處剝脫,剝脫的邊沿高突如框,形如地圖。鏡面舌為舌苔全部脫落,舌面光滑如鏡,舌質紅,也稱鏡面紅舌。臨床上,地圖舌和鏡面舌多見於消化不良、慢性腹瀉的病人,其中,地圖舌在胃腸功能較差的兒童中較多出現。
若舌色、苔色均淡而白,苔薄,多屬氣虛,可用益氣藥補之。若舌色淡白且舌胖,並有畏寒,多屬陽虛,可用溫陽藥補之。若舌色很淡,多屬血虛,可用養血補血藥。若舌色很紅,舌面光滑,無舌苔,多屬陰虛,可用滋陰藥。如病屬虛者,其舌必浮胖而嬌嫩,多見於貧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病屬實者,其舌幹斂而蒼老,多見於傷食便秘、消化不良等;病屬熱者,其舌質必赤,苔多乾澀黃厚,甚或焦黑起刺,多見於急性感染性疾病、重症肺炎等;病屬寒者,其舌質多淡白,苔多津濕而光滑,多見於貧血、慢性腎炎等。
觀“舌象”之先,必須要瞭解正常“舌象”,任何異常“舌象”都是在正常狀態下隨病邪的性質變化而發生改變的。當然,“舌象”只是以一個方面反映身體某部分的狀況,僅作為參考。如果要用藥還須進一步診斷,在醫生指導下辨證施治,以取得良好效果。
查舌苔:
舌苔指的是覆蓋在舌面上的一層薄垢,中醫認為,舌苔由胃氣所生,而胃氣為一身氣血的原動力。舌苔下面分佈著十分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患病時體內發生的各類變化的資訊,可以通過它們傳遞過來,對舌上皮細胞的生長代謝發生影響,使舌苔的厚薄或顏色發生豐富多樣的變化。舌苔則能反映胃中津液與消化的情況,察苔主要觀察的是舌苔的顏色、薄厚、潤燥、腐膩、剝落等變化。
苔色主要有白、黃、灰、黑四種。白苔主表證和寒證,病情較輕。黃苔一般主裡證、熱證。灰苔多為裡證,黑苔多為重證。而健康人的舌苔多為薄白津潤。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人體的舌苔,它是由細長如絲的絲狀乳頭和形如蘑菇的蕈狀乳頭,以及在乳頭間隙中填有的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和滲出的白細胞等組成的。絲狀乳頭尖頂部常角質化,在口腔內由於唾液等原因造成的濕潤環境中,使舌苔呈現白色。人的舌上皮更新週期估計在24小時左右,因此舌苔的變化是十分迅速的。
正常人有一層津潤薄白苔,而厚苔或少苔、剝苔都是疾病的表現。舌面有苔但部分剝落,表明胃氣或胃陰受損,也見於維生素缺乏之時。苔膩說明有痰濕,古書上說“怪病多由痰作祟”,需要加以重視。如果苔質疏鬆,顆粒較大,舌邊、舌中厚,如豆腐渣樣就叫腐苔,這是食積胃腸的表現,也就是俗稱的吃多了。
舌苔中間出現一小塊空白處,常表示體內缺乏營養,睡液分泌減少所致;舌的兩側邊緣出現青紫色條紋或形狀不規則的黑斑、瘀點,常見於婦女月經失調、痛經或子宮功能性出血,也可能是早期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少數人可能是肝癌的症狀。若舌苔驟然退去,光潔如鏡者為光剝苔,是胃陰胃氣俱損的危重現象。苔燥說明人體津液受傷,某些糖尿病人可以見到。而苔滑則說明水液積聚,常見於腎病,往往伴有水腫、腹脹、噁心、眩暈。
凡病邪表淺者,其苔多薄白不幹,多見於疾病初起、慢性病等不甚嚴重的疾病;病邪漸轉深者,其苔則漸由白而黃,由薄而厚,由潤而幹,多見於脫水、酸中毒等。舌苔由白而黃,由黃而退,由退而複生新薄白苔者,為順象,乃疾病好轉之徵兆;舌苔由白而灰,由灰而黑者,為逆象,乃疾病惡化之象徵。如見到舌如去膜豬腰子樣、鏡面狀、烘糕樣等,表示胃氣漸絕,病多兇險。
在一般情況下,舌質與舌苔的變化是統一的,其主病也就是兩者的綜合。例如內有實熱則多見苔黃舌紅;內有虛寒則多見苔白舌淡。熱邪內盛,津液耗損則苔乾燥;寒濕內停,水津上泛則苔滑潤。但是,在疾病的過程中,由於人體臟腑氣血與病邪之間的複雜變化,臨床上也會見到病人的舌質與舌苔不相一致的情況,但只要進行細緻全面的分析,也不難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這就需要在臨床中長期觀察。
中醫的舌診中觀察舌苔的變化來診斷疾病,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也是有其科學性的。儘管並不是要求將中醫理論都進行現代科學技術的印證和解釋,但是借助於科學技術的微觀技術,我們能發現一些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之間相互溝通的交叉點。說明中醫和西醫並不是完全不同的,在某些方面也有其共通之處。
望舌診病的意義
舌象變化能較客觀地反映病情,故對臨床辨證、立法、處方、用藥以及判斷疾病轉歸,分析病情預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臨症驗舌法》所說:“凡內外雜證,無一不呈其形,著其氣於舌,……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誤焉。危急疑難之頃,往往無證可參,脈無可按,而惟以舌為憑;婦女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唯有舌可驗。”舌診的臨床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判斷邪正盛衰。邪正的盛衰能明顯地在舌上反映出來,如氣血充盛則舌色淡紅而潤;氣血不足則舌色淡白;氣滯血瘀則舌色青紫或舌下絡脈怒張。津液充足則舌質舌苔滋潤;津液不足則舌幹苔燥。胃氣旺盛則舌苔有根;胃氣衰敗則舌苔無根或光剝無苔。臟腑功能失常亦常反映於舌,如脾失健運,濕邪困阻每見舌苔厚膩;肝風內動多有舌體震顫或歪斜;心脾鬱熱舌生瘡瘍、紅腫熱痛或吐舌、弄舌等。
(二)區別病邪性質。不同的病邪致病,舌象特徵亦各異。如外感風寒,苔多薄白;外感風熱苔多薄黃。說明感邪性質不同,舌象的表現也不同。寒濕為病,舌淡而苔白滑;痰飲、濕濁、食滯或外感穢濁之氣,均可見舌苔厚膩;燥熱為病,則舌紅苔燥;瘀血內阻,舌紫暗或有瘀點等。故風、寒、熱、燥、濕、痰、瘀、食等諸種病因,大多可從舌象上加以辨別。
(三)分析病位淺深。病邪輕、淺多見舌苔變化,而病情深、重可見舌苔舌體同時變化。以外感溫熱病而言,其病位可劃分為衛、氣、營、血四個層次。邪在衛分,則舌苔薄白;邪入氣分,舌苔白厚而幹或見黃苔,舌色紅;舌絳則為邪入營分;舌色深紅、紫絳或紫黯,舌枯少苔或無苔為邪入血分。說明不同的舌象提示病位淺深不同。
(四)推斷病勢進退。病情發展的進退趨勢,可從舌象上反映出來。由此可以推斷病勢的變化情況。從舌苔上看,舌苔由白轉黃,由黃轉焦黑色,苔質由潤轉燥,提示熱邪由輕變重、由表及裡、津液耗損;反之,苔由厚變薄,由黃轉白,由燥變潤,為邪熱漸退,津液複生,病情向好的趨勢轉變。若舌苔突然剝落,舌面光滑無苔,是邪盛正衰,胃氣、胃陰暴絕的徵候;薄苔突然增厚,是病邪急劇入裡的表現,兩者均為惡候。從舌質觀察,舌色淡紅轉紅、絳,甚至轉為絳紫,或舌上起刺,是邪熱深入營血,有傷陰、血瘀之勢;舌色由淡紅轉為淡白、淡青紫,或舌胖嫩濕潤,則為陽氣受傷,陰寒漸盛,病邪由表入裡,由輕轉重,由單純變複雜,病勢在進展。
(五)病情預後。舌榮有神,舌面薄苔,舌態正常者為邪氣未盛,正氣未傷之象,預後較好。舌質枯晦,舌苔無根,舌態異常者為正氣虧損,胃氣衰敗,病情多兇險。
舌的神氣和胃氣:
舌神是全身神氣表現的一部分,舌神的基本特徵反映在舌象上,主要表現在舌色和舌體運動兩方面。舌色紅活鮮明,舌質滋潤,舌體活動自如者為有神氣;舌色晦暗枯澀,活動不靈便,為無神氣,其中尤以舌色是否“紅活”作為辨別要點。有神之舌說明正氣充足,生機旺盛,病中見之也為善候,提示預後良好;無神之舌說明正氣衰敗,生機已微,預後較差。《形色外診簡摩》指出:“舌苔無論何色,皆屬易治;舌質既變,即當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細察底裡,隱隱猶見紅活,此不過血氣之阻滯,非髒氣之敗壞也;死者,底裡全變,幹晦枯痿,毫無生氣,是髒氣不至矣,所謂真髒之色也。”
舌有無胃氣,主要觀察舌苔是否有根。有根苔是有胃氣的徵象。無根苔提示胃氣衰敗,是無胃氣的徵象。
總之,舌象有神氣、有胃氣者,表明正氣未衰,病情較輕,或病情雖重,但預後良好;舌象表現無神氣、無胃氣者,多提示正氣已虛,病情較重,或不易恢復,預後較差。
舌象變化與癌症預後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通過觀察舌質色澤的變化,來觀察病情。目前,國內醫學界研究發現觀舌象有助於預測癌症的預後。
癌症患者見淡紅舌:淡紅舌是健康人最常見的舌色,色澤淡紅,不深不淺,滋潤而有光澤,顯示氣血通達、津液滋養的生氣。淡紅舌的癌症患者,病變多較輕淺,預後較好。
手術後舌色的變化:手術後舌色由深變淡大多提示手術成功,恢復良好。病灶的根治性切除術,就常可使青紫舌變淡。手術後也可造成患者體內陰液不足,如果形成舌面紅赤、起亮點的“鏡面舌”,這是陰液涸竭的危重證,預後不佳。如果手術後舌色加深或呈青紫舌,也預示術後恢復不順利,可能出現多種併發症。
放療後舌色的變化:放療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有關調查發現,鼻咽癌放療後2年,青紫舌者復發率及死亡率為非青紫舌者3倍。統計資料表明,鼻咽癌患者是青紫舌還是非青紫舌,放療後五年生存率與十年生存率差別很大,非青紫舌者的生存期明顯要長。如果放療後青紫舌一年內消退者,生存期也較長。同樣,對食管癌的患者進行放療,如果青紫舌程度減輕,或者轉為淡紅舌,症狀均有明顯好轉。
化療中舌色的變化:化療對淡白舌的癌症患者較難奏效。與淡紅舌、紅絳舌、青紫舌等相比,淡白舌的患者對化療的副反應極為敏感,非常容易出現消化道反應、周圍血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以致難以堅持全部療程的化療。因為淡白舌屬於中醫所說的“正虛寒凝”,如果再用化療,就犯了“虛者虛之”之戒。因此,宜先用中藥補氣養血、健脾益腎,待扶助正氣之後,再進行化療,以減輕化療的副反應,延長生存期。
危重症舌象:
病情發展到危重階段,患者體內臟腑氣機紊亂,陰陽氣血精津告竭,作為疾病外征的舌象也常有特殊的形、色變化,稱為危重舌象。總結前人審察危重舌象的經驗如下:
豬腰舌:舌如去膜的豬腰,多見於熱病傷陰,胃氣將絕,主病危。
鏡面舌:舌深絳而光亮如鏡,主胃氣、胃陰枯涸;舌色枯白如鏡,毫無血色,也稱枯白舌,主營血大虧,陽氣將脫,均為病危難治之症。
砂皮舌:舌糙刺如砂皮,或乾燥枯裂,主津液枯竭,病危。
幹荔舌:舌斂束而無津,形如幹荔肉,主病津枯熱熾,病危。
火柿舌:舌如火柿色,或紫色而幹晦如豬肝色,主內臟敗壞,病危。
赭黑舌:舌質色赭帶黑,主腎陰將絕,病危。
瘦薄無苔舌:舌體瘦小薄嫩,光而無苔,屬胃氣將絕,難治。
囊縮捲舌:舌體捲縮,且陰囊縮入,屬厥陰氣絕,難治。
語謇強直舌:舌本強直,轉動不靈,且語言謇澀,難治。
藍舌或白舌:舌質由淡紫轉藍,舌苔由淡灰轉黑,或苔白如黴點、糜點,主病危重難治。
對症配方事半功倍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苔為胃氣之根”,舌體與肺、心、肝、脾、腎等內臟經絡相連。人體內臟若有病變,可以非常直觀地反映在舌頭上。有經驗的醫生看舌頭,就像看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望便知道你病情的輕重,體內的虛實寒熱,對指導治療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舌苔黃舌質紅多是有熱。舌苔發黃,舌質紅(即舌頭紅)的人出現口苦咽幹,屬於有熱上火。心經有熱舌苔發黃、舌質紅同時伴有心急煩躁、失眠多夢,多是心經有熱,病人此時可用些清心火的藥。如竹葉、蓮子心泡水,當茶每日頻飲。睡眠不好可用百合、蓮子心、棗仁煮粥喝;口舌生瘡可用野菊花60克,濃煎後,每日多次含服。膀胱濕熱舌質偏紅,舌苔黃膩,伴有小便排不淨感覺,或尿時感到小便發熱,有痛感,多是膀胱濕熱,即西醫講的泌尿系感染,可用白茅根、瞿麥、扁蓄等,水煎後當茶喝。
肝經有火舌邊紅,苔黃偏幹,眼睛紅赤腫痛,或經常長麥粒腫,為肝經有火,可用酒炮製過的大黃泡水喝。中醫認為,大黃性寒有降泄作用,用酒炮製後,可將大黃藥力引到頭目,泄上焦之火。肺經有熱舌質稍紅,苔薄黃為肺經有熱,常見於感冒初期,或咽炎患者。伴有大便幹結者可用冬淩草、大黃稍加煎煮,每日當茶飲。咽幹腫痛者可用膨大海、麥冬、菊花泡茶,症狀嚴重者加二花、山豆根、牛蒡子,大便秘結加大黃。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病毒性感冒初期,通過泄大腸宿便熱毒,以消除肺經之火的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不錯的療效。
舌苔厚膩舌質淡多為痰濁食積舌苔厚膩的病人,伸出舌頭可看到舌上有一層像垢物一樣,粘粘厚厚,不易刮去的舌苔。這種情況多由於飲食過量,或過食油膩食品;脾胃虛弱的人消化功能不足,也會出現這種舌苔。當出現厚膩苔時,病人會出現肚子脹,食欲不振症狀,也會出現因食積導致的腹瀉。年輕人因飽食出現厚膩苔,伴有腹脹消化不良者,可用“保和丸”或“健胃消食片”,也可用炒二醜15克,山楂20克,神曲15克,炒麥芽30克煎水喝。年老體弱脾胃功能差者,可在這個方子基礎上加黨參、黃芪,以強健脾胃。孩子出現這種舌苔時,飲食要清淡些,量少些,讓胃腸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服“保赤丸”等藥導滯消積。
舌紅少苔為陰虛,在人群中很多見,除了舌紅少苔,多還伴有口乾咽燥、手足心發熱、虛煩不安等證。肺陰虛常表現出乾咳無痰,重者失音。這類病人應禁煙酒,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平時可煮些麥冬粥喝。將30克麥冬搗爛,與50克大米一起煮粥,每天早起空腹食用。還可將款冬花、百合、麥冬、川貝各30克切碎煮濃汁,去渣後加入雪梨1000克,冰糖50克,蜂蜜200克,小火熬成膏,每日溫開水沖服三次。
沒有舌苔、舌質鮮紅,多見於萎縮性胃炎患者,症見胃酸分泌少,病人食欲差,大便乾燥,口幹較重等,可用1000克鮮山楂(或鮮烏梅)煮爛後去核,加150克蜂蜜,小火熬成膏。這種酸酸甜甜的山楂膏可刺激胃酸分泌,有助消化。大便乾燥者,可用生首烏30克,炒決明20克,每日煎水喝。肝腎陰虛常見眼睛乾澀,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腰膝酸軟,基本調養方為六味地黃丸,頭暈者用杞菊地黃丸,眼乾澀者用明目地黃丸,感到骨頭縫裡蒸發熱者用知柏地黃丸。飲食上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日煮粥時加適量枸杞,早晚食用。
舌質偏于淡白者多屬氣血兩虛,偏紅者多屬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的病人一般多伴有乏力心慌、少氣懶言、面色萎黃等症狀,治療中注意用補氣藥的同時要兼顧補血,如服用中成藥補中益氣丸時,最好與複方阿膠漿搭配調理。食療上可將龍眼肉、山藥、白扁豆、大棗與粳米一同煮粥喝,常吃些動物肝臟等。氣陰兩虛的病人由於陰虛容易生內熱,常出現心慌乏力、潮熱盜汗、口乾咽燥、大便乾等,補氣時要注意滋陰,可服用生脈飲(太子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煎劑或口服液。平時可用百合、蓮子、枸杞、生黃芪、西洋參各等量,經常煲湯喝。
地圖舌和鏡面舌多見於經常發燒、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泄瀉等疾病,表現為食欲不振、口幹多飲或腹脹等。這類病人在生活調理方面,切忌過用滋補及肥甘油膩食品。可多食豆漿和新鮮易消化的蔬菜,如香菇、黃瓜、番茄、白蘿蔔等,也可用西瓜、蘋果、梨、甘蔗等水果榨汁喝。早晚煮粥時加入適量鮮山藥、蓮子、百合,缺少胃酸的病人可加適量山楂。
舌體胖大有齒痕多為陽虛體內有濕舌體胖大、舌質淡,周邊有齒痕,多見於脾氣虛或陽虛體內有濕的人。脾胃虛弱者會出現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等氣虛症狀,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調理脾胃。飲食上一定要有規律,少吃多餐,不吃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使脾胃功能得以休養,慢慢恢復。舌邊常年有齒痕者,可服薏米山藥粥調理。做法為:薏米仁60克,山藥60克,大米100克,紅棗9枚,同煮為粥。此粥有健脾化濕作用,可以常服。

作者:歐陽軍(副主任藥師) 郵編:635000
地址:四川省達州市郵政四段518號信箱
(達州市綠洲健康中心)
電話:18981459922 E-mail:oej518@vip.163.com

作者簡介:歐陽軍、副主任藥師、科普作家,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系,現就職于四川省達州市綠洲健康中心。已在海內外報刊發表各類作品2萬餘篇,著有《中華醫藥滋補寶典》、《十大養生珍藏》等書。曾獲四川省笫二屆優秀科普圖書獎、四川省優秀科普作家等榮譽稱號,2013年進入全國科普作家排行榜。
【作者近照】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