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暫停是由於睡眠時咽喉氣道的阻塞引起,如果能夠通過手術徹底切除堵塞上氣道的部分軟組織以保持上呼吸道通暢,應當是最理想的辦法了。許多醫學工作者都作了不少的探索。
早在1952年,就有人用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治療睡眠打鼾,1981年,一位日本人最先提出應用該手術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其主要方法是通過手術將懸雍垂、軟齶及咽側壁多餘的軟組織(包括扁桃體等)切除,以擴大咽氣道。具體的手術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只切除粗長的懸雍垂,有的要同時切除大部分的軟齶,甚至咽側壁多餘的軟組織皺褶。80年代初期,該手術在美國很快成為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常規方法,但由於其療效有限,又不能降低患者的遠期死亡率,在80年代末期,應用逐漸減少,逐漸被其他更有效的治療手段所替代。
在我國,由於開展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診斷及治療較晚,加之新的治療手段推廣不夠,目前,一些醫院仍將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列為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首選、甚至唯一手段,應儘快讓醫務人員及患者全面瞭解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有關知識,改變這一現狀,跟上國際治療水平,避免走一些彎路。
要確定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對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治療效果如何,首先要明確判定療效的標準。對於一個單純打鼾者,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減輕鼾聲,90%的患者在術後的鼾聲都會大大減弱。事實上,對患者危害最大的是睡眠呼吸暫停,治療的目的就是要去除它,從而改善夜間低氧血症及睡眠紊亂,降低死亡率,延長壽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還遠遠不能盡如人意,只有極少數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能夠經過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而一勞永逸,他們還不到所有手術患者的l/5。
現在,國際上判斷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療效的較為通用的標準是,將術後患者的睡眠呼吸暫停指數下降50%作為治療有效,大約1/2的患者可達到這一水平。也就是說,一個睡眠呼吸暫停指數為每小時60次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如果術後呼吸暫停次數變為每小時28次,我們就認為手術有效。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在向醫生諮詢手術的可能療效時,他可能會告訴你手術成功的幾率是50%,所謂的成功並不是指手術會徹底消除你的睡眠呼吸暫停,而是指把你的呼吸暫停次數降低到原來的一半以下。
在決定是否採用手術治療之前,應該注意:
‧由於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的術式多樣,而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的療效與手術方式特別是咽部軟組織切除的多少有直接關係,在國內,目前還沒有統二規範的手術標準,應選擇有經驗的耳鼻喉科醫生來進行手術。
‧不依靠多導生理記錄儀睡眠呼吸監測的結果,單純憑主觀評價,不能說明手術是否有效。例如,雖然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後,如%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的鼾聲會大大減低,可其中的絕大多數患者在睡眠時仍會發生的頻繁的呼吸暫停,缺氧及睡眠紊亂依舊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所以,患者的家屬要瞭解手術是否有效,不僅要聽鼾聲的高低,更重要的還要看患者睡眠時是否還有呼吸暫停出現。有些患者在術後還會自述白天嗜睡有所減輕,但國外的研究發現,他們之中只有少數人的睡眠呼吸暫停次數明顯減少,這就是說,患者的自我感覺也未必準確。
‧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後,絕大多數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仍需進一步治療。因為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對約50%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效果不理想。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有效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中,仍有一大部分需要其他手段的治療。雖然這部分患者的呼吸暫停指數降到原來的一半以下,但睡眠呼吸暫停指數仍較高,在每小時5次以上,有的甚至超過每小時20次,夜間低氧血症仍較嚴重,睡眠紊亂及白天嗜睡依然存在。
‧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後,不少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會出現更多的睡眠低通氣或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
‧長期隨診發現,隨著時間的延長,部分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有效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的睡眠呼吸暫停仍會逐漸加重,手術的遠期效果遠低於50%。我們的經驗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在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後半月內,由於刀口局部有水腫、充血,治療效果可能不會太明顯;等傷口徹底癒合後,可能出現鼾音減低,白天嗜睡有所好轉;3個月至半年後,許多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的家屬就會發現,患者的睡眠呼吸暫停次數逐漸恢復到術前的水平,甚至較以前更重,患者的自覺症狀也會加重,此時是許多患者在手術後再次就診的時候。
‧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不會改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的遠期預後,不會降低其死亡率,不會延長患者的壽命。也就是說,懸雍垂咽軟齶成形術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的死亡率並不比自然死亡率有明顯下降。9年後的死亡率為40%,比應用氣道正壓通氣治療的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幾率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