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智庫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中醫智庫 > 專題講座 > 月經病與月經異常
基礎體溫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基礎體溫是指經過較長時間(6~8小時)的睡眠,清醒後尚未進行任何活動之前所測得的體溫。要掌握自己的基礎體溫至少應連續觀察3~4個月經周期。
具體方法是:每日睡前應把體溫計放在床邊或枕下,以便伸手就能取到。次日清晨睡醒後,在未講話、未起床活動時先測體溫,起床後將所測得的溫度記錄於基礎體溫紙相應的日期處,最後將每日所記體溫點連成曲線。
為了能更正確地反映身體的情況,還要將自己生活中的有關事項記錄於相應的日期內,以供參考。一般使用口表測量5分鐘較好,腋表則需測10分鐘,不過只要任意選擇一種方法,就必須堅持用同一種測試方法,否則無法進行比較。
通過測量基礎體溫,可以觀察到1次月經周期中有無排卵,以及排卵的大致日期。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排卵後的卵泡演變為黃體,黃體產生的孕激素有致熱作用,刺激體溫中樞,使體溫略有上升,高於排卵前0.3~0.5攝氏度,體溫升高後持續的時間不少於12天,至月經前的1~2天或月經第1天下降。有這種變化的基礎體溫曲線稱雙相型曲線,意味著婦女具有排卵功能。但是,已經有不少的資料表明,成熟的卵泡黃素化後體溫同樣上升,臨床證實卻無排卵表現,主要因?卵泡不破裂所致。
另外,即使有排卵也很難只根據體溫曲線斷定在哪一天。有人觀察到基礎體溫由低溫相轉變成高溫相的過程中,通常會出現一個突然略有下降的記錄,在這個時候往往伴有輕微下腹痛,從而推測排卵可能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但是,目前尚無足夠的根據說明這個判斷是否準確。
如果基礎體溫始終呈單相型,對於診斷無排卵及沒有黃體形成卻有重要意義。一般認為,出現高溫相4天以後即使有排卵,卵子也失去了受精能力,因此不必再避孕。
測量基礎體溫除了可以觀察有無排卵之外,還可以瞭解黃體功能的狀況,作為對閉經、功血以及不孕原因和治療效果的觀察,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