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是十四經脈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的腧穴。包括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輸穴、原穴、絡穴、郤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胸腹、背腰部募穴、背俞穴,在四肢軀幹部的八會穴以及全身的交會穴。現作簡單介紹。
*五輸穴
五輸穴是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的五個重要輸穴,分別稱為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之所以稱為井、滎、輸、經、合,意指經氣自四肢末端向上活動,如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經氣初出,像水的源頭,所以稱"井",井穴多在肢端爪甲的旁邊;經氣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稱為"滎",滎穴多在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前;經氣漸盛,如較大的水流灌注,所以稱為"輸",輸穴多在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後;經氣充盛,像水流長行,所以稱為"經",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經氣會聚深入,宛如水流匯合歸入湖海,所以稱為"合",合穴多在肘膝關節附近。
五輸穴治療疾病各有自己的特點:井穴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常用於神志昏迷等病症;滎穴能清瀉邪熱,多被用於熱性病;輸穴可用於發作性疾病及關節腫痛;經穴多治喘息咳嗽和咽喉病;合穴可用於腸胃等腑的病症。
具體的五輸穴名稱和作用,我們將在以後介紹每一穴位時予以說明。其他的特定穴亦如此。
*下合穴
上面提到合穴是五輸穴中最後的一個穴位,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其中大腸經、小腸經和三焦經,在其上肢本經上本來都有一個合穴,但它們在下肢的足三陽經上又各有一個合穴,為作區別,將它們稱作下合穴。下合穴共六個,即除了上述三穴外,還包括足三陽經的三個合穴。下合穴的分布,在足陽明胃經上有三個,即胃經的足三里、大腸經的上巨虛和小腸經的下巨虛;足太陽膀胱經上有二個,即膀胱經的委中和三焦經的委陽;足少陽膽經即為原來的合穴陽陵泉,下合穴治療的病症和合穴一樣是以治本腑的病症為主,如大腸病多用上巨虛,小腹痛則常取下巨虛,委陽可治三焦氣化失常的癃閉(尿瀦留)等。
*原穴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重要的經穴,稱為原穴。"原"含有本原、原氣的意思。原氣,又稱元氣、真氣。原氣是先天之精化生,而又得到後天之精氣不斷滋養的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原穴則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它常常被作為本經的代表穴,原穴共十二個。
在主治上,原穴不僅有祛邪作用,也有補虛扶正的作用。凡臟腑有病,都可取用相應的原穴來治療,如咳嗽、氣喘可取肺經的原穴太淵;腸鳴、洩瀉可取脾經原穴太白等。
*絡穴
絡脈在經脈分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稱為絡穴。其中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絡穴,都位於肘膝關節以下,另有任脈的絡穴鳩尾,位於胸骨劍突下;督脈之絡穴長強,位於尾骨氐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於脅(側胸)部。共十五個。
由於絡脈具有加強十二經脈中表裡經之間聯繫的作用,故絡穴不僅能夠治療本經的病,也能治療其表經或裡經的病。如手太陰經的絡穴列缺,既可以治療肺經(即本經)的咳嗽、喘息,又可以治療手陽明大腸經(即肺經的表經)的齒痛、頭項疾患等病(因大腸經循行經過頭項、牙齒等部位,因此這些病都被歸入大腸經的疾病)。此外,根據中醫理論:"初病在經,久病入絡",意思是剛得病時,病變多在經脈,病程長之後,病變就進入絡脈了,所以多種因內傷引起的慢性病,可選有關絡穴治療。
*郤穴
郤,意思指氣血深聚的空隙處。郤穴共有十六個。除十二經脈各有一個外,奇經八脈中的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陽維脈都各有一個。其中,陰蹻脈郤穴為足少陰上的交信穴,陽蹻脈郤穴為足太陽經的跗陽穴,陰維脈的郤穴為足少陰經的築賓穴,陽維脈的郤穴為足少陽經的陽交穴。郤穴都分布在四肢,除胃經的郤穴梁丘外,其餘均在肘膝關節之下。
臨床上常用郤穴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從古代文獻看,陰經郤穴多治療血證,如吐血、鼻出血、咯血、急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等;陽經郤穴多治急性疼痛。現代,還常常通過按壓郤穴檢查內臟的病症,以作為協助診斷之用。
*俞募穴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總稱。俞穴均位於背腰部,所以又稱背俞穴;募穴均位於胸腹部,所以又稱腹募穴。俞,在古代和輸、腧通用,這裡作輸送注入講,俞穴即指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表示俞穴與臟腑有著直接的聯繫。募,原意為募集,引申為結集,募穴是臟腑經氣結聚於胸腹部的腧穴。俞穴和募穴都是十二個。俞穴的名稱,除心包為厥陰俞外,其餘都用臟腑名命名,如肺俞、心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
在主治上,因俞募都是臟腑經脈之氣所輸注的部位,都可以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有特點。古人認為,背俞穴偏於治療陰性病症,腹募穴偏於主治陽性病症。現代還發現,當臟腑器官發生病變時,在相應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現出某些異常的變化,如皮膚變色、凹陷、突起,按壓有結節、條索狀、半球狀物,或伴有壓痛等。近年,還有以穴位溫度、紅外成像技術等作為客觀指標來研究的。
*八會穴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會聚的八個穴位,它們分別是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
八會穴分別具有主治臟、腑、筋、骨、髓、血、脈、氣八類疾病的作用。如章門主治腹脹、脅痛、痞塊等
多種臟病;中脘主治胃痛、腸鳴、嘔吐、黃疸等各種腑病;陽陵泉主治下肢癱瘓、麻木、拘攣等筋病;膈俞治
療各種血證等。
*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又稱交經八穴。交,有交通的含義;會,指匯合、聚會。交會穴是指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經脈相互交通、會合。八個交會穴均在肘膝關節之下,分別是:公孫、內關、足臨泣、外關、後溪、申脈、列缺、照海。其中脾經公孫與沖脈交通,心包經內關與陰維脈交通,二者同會於胃、心、胸部位;小腸經後溪與督脈交通,膀胱經申脈與陽蹻脈交通,共同會於目內眥、肩胛部位;肺經列缺穴與任脈交通,腎經照海穴與陰蹻脈交通,共同會於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臨床應用上,由於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的經氣以八穴相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能治脾經病,又能治沖脈病;內關既能治心包經病,又能治陰維脈病等。特別是,臨床上常將八穴分為四對,上下配合以提高治療效果。其中以公孫配內關治胸、心、肝、脾、胃病,列缺配照海治胸、咽喉、肺、膈、肝、腎病,後溪配申脈治目內眥、耳、項頸、肩胛、腰背病,外關配足臨泣治目外眥、耳後、頰、頸、肩、脅肋病。
除上述特定穴外,尚有交會穴,即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涉及面較廣,這裡從略。
[復習題]
1.特定穴包括哪些?
2.試述五輸穴、原穴有何特點?
3.八會穴與八脈交會穴區別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