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課程目錄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線上教學 > 針灸入門(一)


線上教學

歡迎進入 <<針灸入門(一)>> 的課程

課程主頁 |  課程目錄  | 與講師聯絡 | 我要報名


第二十課 必須熟悉的腧穴-經外穴 

*經外穴


1.印堂
〔穴名解釋〕"印",原意指圖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額部兩眉頭之間叫做印堂,穴位在這部位,所以也稱印堂。

〔取穴方法〕額部,在兩眉頭中間取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刺法:
(1)斜刺:從上向下,以夾持法刺入,局部脹感。進針0.5寸。
(2)平刺:針尖向左、右攢竹處透刺,進針1寸,局部酸脹。

艾條溫灸3~5分鐘。

〔主治病症〕頭痛、眩暈、鼻炎、小兒驚厥、感冒。

〔注意要點〕一般用斜刺法,頭痛可作平刺法。小兒驚厥及感冒,還可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2.太陽
〔穴名解釋〕"太",高、極的意思;"陽",陰陽的陽。頭顳部的微凹處,俗稱為太陽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陽。

〔取穴方法〕在顳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取穴。

〔刺灸方法〕有三種刺法。
(1)直刺:深0.5~1寸,局部酸脹感;亦可以三稜針點刺出血。
(2)平刺:向耳尖上方刺,進針1.5~2寸,酸脹感擴散至同側顳部。
(3)透刺:針尖向下關,進針2~2.5寸。

〔主治病症〕頭痛、偏頭痛、眩暈、顏面神經麻痺、牙痛、急性結膜炎。

〔注意要點〕一般用直刺法,頭痛劇烈或急性結膜炎可用三稜針點刺出血。平刺用於偏頭痛,透刺則用於顏面神經麻痺後遺症。本穴不宜艾灸。

3.球後
〔穴名解釋〕"球",這裡指眼球;"後",前後的後,本穴位位置較深,在眼球的後部,所以叫球後。

〔取穴方法〕面部,在眶下緣外四分之一與內四分之三的交界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囑病人向上看,左手固定眼球,右手持針略向內上方刺,深1.5~2寸,整個眼球有酸脹及突出感。

〔主治病症〕青少年近視、視神經萎縮、球後視神經炎、慢性單純性青光眼。

〔注意要點〕本穴屬於危險穴之一。針刺時宜用30~32號細針,進針後應緩緩送針,針感一旦出現,即留針,不可作較大幅度的提插和撚轉,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眼部血腫。

4.金津、玉液
〔穴名解釋〕"金"、"玉",這裡比喻為貴重;"津"、"液",指唾液。古人認為唾液是人體津液的精華。穴位在左右舌下腺管開口處,正是唾液分泌的地方,所以稱為金津、玉液。

〔取穴方法〕在口腔內,金津當舌下繫帶左側的靜脈上;玉液當舌下繫帶右側的靜脈上。

〔刺灸方法〕直刺,深約0.2~0.3寸,局部痛感;或三稜針點刺出血。

〔主治病症〕舌腫、失語、口腔潰瘍。

〔注意要點〕本穴多用點刺法,針刺亦不留針。

5.翳明
〔穴名解釋〕"翳",遮蔽,白翳;"明",光明。本穴能治眼目病症,如撥開雲霧見光明,所以稱為翳明。

〔取穴方法〕項部,翳風穴後1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深1~1.5寸,半側頭部發脹及有觸電感。

〔主治病症〕近視、早期老年性白內障、耳鳴、視神經萎縮。

〔注意要點〕本穴針刺時,針尖可向鼻尖方向刺,往往能獲得較滿意的針感。

6.子宮
〔穴名解釋〕子宮,是婦女孕育胎兒的器官。因為本穴可以治療子宮的病症,所以即以它命名。

〔取穴方法〕下腹部,中極穴旁開3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針刺方法。
(1)直刺:進針l~1.5寸,局部酸脹感。
(2)透刺:針尖向中極方向,深2.5~3寸,小腹部酸脹,有時患者感到子宮抽動,或針感向外生殖器放散。

〔主治病症〕子宮脫垂、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

〔注意要點〕治療子宮脫垂多用透刺法,一般採用直刺法。

7.定喘
〔穴名解釋〕"定",平定;"喘",哮喘。本穴有平定哮喘的作用,所以稱定喘。

〔取穴方法〕背部,第七頸椎棘突下(即大椎穴)旁開0.5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針尖稍斜向脊柱,深0.5~1寸,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肩背部或胸部。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哮喘、支氣管炎、蕁麻疹、落枕。

〔注意要點〕本穴為危險穴之一,不宜針刺過深。

8.夾脊
〔穴名解釋〕"夾",從兩個相對的方向固定不動;"脊",脊柱。穴在脊柱兩旁,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均有,好像在兩旁將脊柱夾於其中,所以稱夾脊。又名華佗夾脊,傳說本穴是東漢名醫華佗發現的。

〔取穴方法〕背腰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處,一側17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針刺法。
(1)直刺:稍偏向內側,深1.5~2寸,局部酸脹,或有麻電感向四肢或肋間放散。
(2)平刺:針尖向下,迸針1.5寸,局部酸脹。

艾條溫灸10~20分鐘。

〔主治病症〕治療範圍較為廣泛。上胸部的穴位主治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主治胃、腸疾病,腰部穴位主治腰、腹及下肢疾病。

〔注意要點〕一般病症均用直刺法,局部肌肉疾患可用平刺法。

【復習題】
1‧球後和定喘穴的刺法及注意事項是什麼?
2‧簡述印堂、金津玉液、子宮及夾脊穴的主治和針刺方法。

9.腰眼
〔穴名解釋〕"腰",腰部;"眼",眼窩,這裡指凹陷。穴在腰部兩側的凹陷處,此處俗稱腰眼,故把它定成穴位的名稱。

〔取穴方法〕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約3.5寸凹陷中取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針刺法。
(1)直刺:深1.5寸,局部酸脹感。
(2)平刺:針尖向脊椎方向,進針1.5~2.5寸,局部酸脹感,有時向臀部放射。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急性腰扭傷、腎下垂、慢性腰痛。

〔注意要點〕急性腰扭傷時,宜在壓痛最明顯處取穴。平刺法多用於慢性腰痛。

10.腰奇
〔穴名解釋〕"腰",腰部;"奇",奇特。本穴位於腰部,對某些病症有較明顯的治療效果,所以稱為腰奇。

〔取穴方法〕部,尾骨端直上2寸,骨之間凹陷中取穴。

〔刺灸方法〕平刺,針尖向上進針2~2.5寸(沿皮刺)。

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癲癇、頭痛、失眠、便秘。

11.四縫
〔穴名解釋〕"四",基數詞;"縫",縫隙。該穴位於指間關節的橫紋上,一手有四穴點,所以稱為四縫。

〔取穴方法〕第2~5指掌側,近端指關節橫紋的中點,一側四穴。

〔刺灸方法〕點刺,用粗毫針或三稜針刺入,迅速出針,擠出少量黃白色透明粘液,局部有疼痛感。

〔主治病症〕嬰幼兒腹瀉、疳積、百日咳。

〔注意要點〕本穴點刺,如果黃白色粘液消失而出血,多表示病情好轉。本穴一般不灸。

12.十宣
〔穴名解釋〕"十",這裡指本穴在雙手有十個穴點;"宣",宣洩,意為有宣洩消除病邪的功能。所以稱為十宣。

〔取穴方法〕手十指尖端,距離指甲游離緣0.1寸(指寸)處取穴。左右兩手共十穴。

〔刺灸方法〕直刺,0.l~0.2寸;或用三稜針點刺出血,局部疼痛。

艾條溫灸5~10分鐘。

〔主治病症〕昏迷、暈厥、中暑、高熱、小兒驚厥。

13.腰痛點
〔穴名解釋〕本穴對急慢性腰痛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所以稱為腰痛點。

〔取穴方法〕手背側,分別在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間,當腕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取穴。每一側手有二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刺法:
(1)直刺:深約0.3~0.5寸,局部酸脹感。
(2)斜刺:每一側二穴,進針後均刺向掌心,酸脹感可擴散至整個手掌。

〔主治病症〕急性腰扭傷、慢性腰痛、暈厥、小兒驚風、頭痛。

〔注意要點〕本穴治療急性腰扭傷時應採用斜刺法,在運針同時囑病人活動腰部。其他病症,用直刺法。以急性腰扭傷療效為佳。

14.膝眼
〔穴名解釋〕"膝",膝部;"眼",此指凹陷處。該穴在膝部兩側凹陷處,所以稱為膝眼。

〔取穴方法〕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取穴。每一膝部二穴,外側稱外膝眼,內側稱內膝眼。

〔刺灸方法〕有二種刺法。
(1)直刺:從前外向後內刺入,或從前內向後外刺入,深約1.5~2寸,膝部酸脹,有時可向下擴散。
(2)透刺:自外膝眼向內膝眼透刺,局部酸脹感。

艾條溫灸10~l5分鐘。

〔主治病症〕膝關節腫痛、中風偏癱。

15.闌尾穴
〔穴名解釋〕本穴是現代總結出來的新穴,因對闌尾炎有治療作用,所以稱為闌尾穴。

〔取穴方法〕小腿前側上部,犢鼻下5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也就是足三里穴下2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稍偏向脛骨方向,深1.5~2寸,局部酸脹感,有時可放射至足背。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l0~15分鐘。

〔主治病症〕急慢性闌尾炎、下肢癱瘓、胃痛,消化不良。

〔注意要點〕在治療急慢性闌尾炎時,應先在穴區範圍內按壓,尋得壓痛最明顯處作為進針點。

16.膽囊穴
〔穴名解釋〕本穴亦為現代新發現的經外穴,對膽囊病症有治療作用,故稱膽囊穴。

〔取穴方法〕小腿外側上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直下2寸,也就是在陽陵泉穴直下2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深1.5~2寸,局部酸脹,可向下擴散。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l5分鐘。

〔主治病症〕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病、下肢癱瘓、脅痛。

〔注意要點〕治療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病,和闌尾穴一樣,也須尋得最明顯的壓痛點後進針。

【復習題】
1‧腰眼、膝眼、腰痛點、腰奇的取穴和主治各有什麼特點?
2‧十宣、四縫均用點刺法,主治病症有何不同?
3‧闌尾穴和膽囊穴取穴和治療有什麼異同?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