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說到的是金元眾醫家鬧杏林,以下說李時珍著“本草”的故事。
史書說重修《本草》一直是李時珍這個小郎中自幼立下的宏圖大志。正是因為有了這個遠大理想,才促使他一步步走出鄉野,走遍天下,走進王府,走入深宮……讀到這裏也許會有讀者問,李時珍區區一個民間醫生,是如何產生重修“本草”的宏圖大志的,又是怎樣奠定撰寫這一千古巨著所必須的思想、文化、專業及才智準備的?且容我們慢慢道來。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明正統十三年也就是西元1518年出生於湖北省蘄州鎮一個三代行醫世家。其父李言聞,熟練經史,醫術高明,積德行善,為一方紳士。嘉靖二十八年曾被朝廷錄為太醫院御醫,晚年還鄉,著書立說,教育子孫,極其精細。其間曾全力鼓勵李時珍問鼎科舉,求取功名,後見兒子三番不中,且志不在此,也就作罷,一門心思,教他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李時珍在行醫和做人上,受到他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在父親身上學到醫藥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學到了高尚的醫德。科舉考試期間,李時珍飽讀經書史書,對諸子百家多有涉獵,打下了較牢固的古文寫作底子,為他以後寫作《本草綱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古人交友,遵循三個條件:友直(正直)、友諒(能互相諒解)、友多聞(知識淵博,見識廣)。李言聞由於醫術高明,並在京師當過太醫院吏目,故在蘄州頗受尊敬,所以能經常出入當時蘄州城中四大名門中的顧家、郝家,並與顧家關係密切,這對後來李時珍自學成才有著非常奇妙的作用。
明代中葉,顧家正處於鼎盛時期,其中最顯赫的是顧問。顧問號日岩,嘉靖十七年中進士,當時才十八歲,比李時珍小三歲。他清廉正直,官至福建參政。
李時珍曾經到顧日岩和顧桂岩講學的陽明書院和祟正書院聽課,並經常與顧家二兄弟交談,談的範圍甚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中的瑣事。《蘄州志》記載,李時珍“與顧日岩晤言相證,深契濂洛之旨”。
李時珍在與顧問的交流中,得益的既有哲學思想,又有文學知識。李時珍在顧家借閱了大量的藏書,他既讀醫藥學方面的書,又讀哲學書、歷史書,讀書使他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他們相互探討各種問題,加之顧家二兄弟有膽有識有學問,李時珍才智增長很快,學識也不斷豐富。
郝家二兄弟,兄郝正,進士,官至懷慶知府,後離官隱居,精心編寫《蘄州志》。弟郝道,喜愛中醫學,曾去過山東、京師、江淮等地,他注意搜集醫藥著作,收藏甚豐。李言聞與郝家關係甚好,郝家二兄弟也很賞識李時珍。李時珍可以經常借閱郝家收藏的醫藥書,也常與郝道探討醫藥理論。郝道可稱得上李時珍自學成才的良師益友。
李時珍既是個胸有大志的人,又是個有見識、細心的人。他在潛心研究、搜集歷代本草書籍、整理當代本草資料和醫療實踐中,發現歷代本草書籍“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歷代本草書籍,與當時的醫藥學現狀有很大差距,不能滿足臨床醫療的需要。
為此,李時珍下決心澄清本草之弊誤,增加本草新的知識,把舊本草進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和補充,編著一部系統的、全面的、實用價值高的本草著作。
當李時珍把重修本草的決心告訴父親時,李父哭笑不得。
父親說:“你走不上仕官途,學醫也就是了,可想編這樣一部藥學書,就太不自量力了,要把全國所有的藥物重新查訪,一樣一樣的來鑒定,那要花多少人力和財力啊!誰人有那麼大功夫?”
李時珍說:“那以前的本草都是怎麼編出來的呢?”父親笑道:“唐宋兩朝的本草都是朝廷主修的。譬如宋朝唐慎微主編《證類本草》,朝廷給錢不說,還派了幾十個人當助手,花了十年時間才搞出來。”
“我們也可以請朝廷幫助呀。”
聽到李時珍的話,父親止不住大笑起來了:“當今這個嘉靖皇上,一心迷戀丹藥,聽說連皇宮御醫都不見了,每日和那些江湖術士混在一起,怎麼肯出錢編藥書,他不殺盡天下醫生就算積德了,誰還敢指他做件人事呢?”
李時珍聽了父親一席話,很是失望,但他重修本草的決心並未動搖。他開始自己搜集資料,為將來單槍匹馬修本草做準備。
李時珍的名氣一天比一天大起來了。嘉靖三十一年,李時珍三十四歲,就在這一年裏,楚王的兒子朱華奎一場大病,成了李時珍人生中的一大轉機。
這楚王名叫朱萸鹼,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幀的後代。他迷信神道,日修金丹,比起嘉靖皇帝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住在武昌城裏,把王府的前後院落、正偏各殿擺上了一座又一座煉丹爐,然後又把搜刮的金錢財寶悉數交給道士們,讓他們精燒苦煉。
道士們得了這等美差,如何不盡力,每日家裏除了酒肉飯菜,便是煽風點火,把個王府弄得煙薰火燎,好比一座燒磚的土窯。
一個如此迷信的楚王,一旦兒子病了,他首先想到的當然是金丹!在他眼裏,金丹便是萬能良藥,有了金丹,百病皆醫。
於是,楚王大呼小叫一陣子,便急忙把金丹取來十幾粒,拼命給小王子灌進肚去……
一連二天過去了,金丹毫無作用,王子依舊昏睡。怎麼辦?楚王沒咒念了。
一個老太監湊過來說:“王爺,找個醫生看看吧。光吃金丹怕是不行咧?”
“胡說!”楚王抬手便給了太監一巴掌,“金丹百病能治,豈會無效!”
“王爺。”楚王妃紅著眼睛過來了,她說:“先請個醫生試試吧?要不可就完了……”
見王妃發了話,楚王也就不吭氣了,畢竟救孩子要緊啊!兩天後,一乘小轎便把李時珍給抬來了。
楚王說:“只要治好王子的病,我讓你富貴一生。”
李時珍笑道:“王爺切莫許願,還是先看病吧?”
李時珍跟隨太監來到王子住處,診脈之後淡然一笑,說:“殿下患的乃是氣厥病,不過三副藥即可痊癒,只是服用金丹過多,日後還需調養。”
楚王見此人攻擊金丹,心中不悅,只哼了一聲,便催李時珍快開藥方。
藥方開了,藥也抓來了,不過三劑下去,小王子果然起死回生。
楚王很高興,—時心血來潮,便要重賞李時珍。
李時珍說:“小民不敢領賞,只求王爺恩准小民一件事情!”
楚王笑道:“什麼事,你說吧!”
於是李時珍便提出一個要求,請楚王派人幫他修本草。可本草跟楚王有什麼關係,楚王才不管什麼本草不本草呢!他當時就—口回絕了。
李時珍當時很傷心,於是便請辭回家。
楚王當然不會放李時珍回去,他一怕兒子再犯病,二是要人幫他煉金丹,怎麼能輕易讓這個名醫溜走呢?
楚王問:“你會煉丹嗎?”
“回王爺,小民不會,小民只會行醫,煉丹那是那些道士們的事,非干我事!”
“唔,”楚王很可惜地搖搖頭,說,“我這裏有很多金丹,你嘗幾顆試試吧!”
楚王說著,便把三粒金丹遞到李時珍手裏,李時珍接著搿開嗅了嗅,說:“稟王爺,這金丹裏含有水銀和金屬,人吃下去不能化解,日積月累,存在肚子裏,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哈哈哈哈……”楚王大笑起來,邊笑邊說,“難怪你一介醫生,當然不懂長生之術啦,這金丹金丹,豈可沒有金子…。好啦,你不通丹道也就罷了,留在我這裏吧!我還有事用得著你呢!”
於是李時珍便被強留下了,他當了楚王府奉祠所的奉祠正。這是個正人品的官兒,專門負責王府的祭祀和各種典禮,名聲不錯,拿錢不少,但除了節日忙活一陣子外,平時卻無事可幹,真正是清閒。
李時珍不甘寂寞,因此常常獨自一人外出遊覽。有時雇一隻小舟過江去漢陽,觀賞名勝古蹟,有時又去附近洪山逛一逛九峰寺,而去得最多的當然還是離王府不遠的黃鶴樓。他在那裏一覽大江上下的壯麗景色,禁不住浮想聯溯,心緒不寧,他多麼想化作一隻黃鶴,飛往深山,為修本草而採集藥材啊!
如此匆匆過了一年,李時珍拒不煉丹,小王子的病也沒有再犯,楚王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他的一再請求:准他離開王府。
臨走之時,楚王和王妃召見他,賞他一串珍珠,外加黃金百兩。但李時珍不領,他請求楚王幫他啟奏朝廷,要朝廷派人協助他重修本草。
“哈哈哈……”楚王見他舊話重提,凡心不死,不由得笑將起來:“你真是愚頑不化,我不妨跟你實說了吧!當今皇上喜的是聖藥仙丹,連醫術都棄去腦後了,他管什麼本草不本草、我才不去自我難堪呢!再說我一提草藥,萬歲爺他老人家可能就會懷疑我攻擊金丹,你知道當今攻擊金丹的後果嗎?那簡直比攻擊我們皇家祖墳還可怕,我才不去冒這個險呢!”
王妃一旁說:“這醫生心誠,你就介紹他去太醫院,讓他自己試試吧,也算他救過我兒一命……說不定能成呢?”
“也罷”!楚王一想到兒子便答應了,他說,“我就看在你治好王子的份上,成全你……不過你千萬別去惹皇上生氣,你惹上他,我也要受牽連的!”
李時珍終於打通了一條門路,拿著楚王的推薦信,歡天喜地的北上了。
他一路觀察山川大勢,作著將來修本草的打算。到了北京之後,他便把楚王的信呈給了吏部尚書,幾經周折,終於被派到太醫院,當了個正七品的御醫。
上任第一天,李時珍便拜見了院使和院判,也就是那時的太醫院領導、剛說了三兩句,便提出修“本草”的事。院使見這個瘦削的年輕人來勢挺衝,挺天真挺無知的樣子,便笑了笑,沒做聲;旁邊的二把手院判卻沉下臉來,不高興了:
“你初來乍到,先把分派的活兒幹好吧!別的事情,最好休提,別忘了,你是新來的,更別忘了,你不過是個草醫,懂嗎?”
李時珍出師不利,並不死心,他便又上了一個票貼,詳細地寫明瞭修新“本草”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請太醫院主官務必代呈給皇上。
貼子交上不到一天,院使、院判便召李時珍過去。李時珍以為事情有眉目了,正高興呢,忽見院判手裏舉著自己的那份貼子,啪的一聲便扔到地上。
院判厲聲說:“你小子太狂妄啦,一個山民,才當了幾天醫生,便想起修‘本草’來啦!修‘本草’是國家大事,是古今聖賢才能辦的千秋偉業,你算什麼東西!你想流芳千古嗎?你想當華佗、扁鵲、張仲景嗎?妄想!不看你是楚王薦來的,我這就讓你滾回者家挖藥草去!”
一頓臭罵,李時珍不敢反駁。反駁又有什麼用呢?於是歎息一聲,他轉身便退了出去。
從這天起,李時珍便專心在御藥房裏供職當差。御藥房又叫聖濟殿,本是儲備百草藥的聖地。如今可好,成了道士們煉丹的後勤供應基地。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道土哄著皇上轉,皇上逼著醫生跑。道士要什麼,御藥房就得供應什麼。好端端的醫生,一個個都成了煉丹道士的勤雜工。什麼雄黃八百斤,水銀三百五十斤,丹石一千六百斤,黃金二千一百斤,珍珠四千三百斤,朱砂六千八百斤,人參一萬八千斤,靈芝二萬四千斤,鹿茸三萬九千斤……不但要得急,而且催得也急。稍一怠慢道士還發脾氣!
誰不怕道士發脾氣呢?道士發脾氣可就等於皇上發脾氣呀!大家只好忍氣吞聲,拼了命的幹活,直把道士們伺候舒服為止,伺候道士就是伺候皇上!
惟一的好處,是這聖濟殿的角落裏還保存著全國各地及友好鄰邦進貢來的許多藥品,雖然皇上不用,但大家也捨不得扔掉,扔了多可惜呀?這才叫真正的寶貝呢!他李時珍就是為了這些藥品才到御藥房來的。
在完成道士們分派的任務之後,他便鑽進這藥庫裏,看呀摸呀嗅呀品呀,然後再一一記錄下來,以備後用……有這個好處就夠了,李時珍很高興,也很滿意,雖然腐朽糜爛臭氣哄哄的大明朝廷沒幫他什麼事,但他並沒有白來一趟京城,這不是很好嗎?有這點好處也就夠了!
聖濟殿裏還有一部分藏書,都是國家收藏的歷代醫學著作,有不少珍本孤本,堪稱杏林寶典。待李時珍把藥材查完了,又如饑似渴地讀書、抄書,幾乎就把書給吞下去了!在半年多的時間,他累得又黑又瘦,但精神卻格外振奮。道士和太醫們見他每日樂呵呵的,無憂無慮的幹活,心裏都想不通,覺著這小子不太正常,陰一陣,晴一陣的,不知有什麼毛病。他們並不知道,此時李時珍已下定決心,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新編一部本草!這才是他自得其樂的源泉和動力。
就這樣,李時珍在太醫院一年有餘,把那裏的藥嘗遍了,書也讀盡了,覺得再呆下去也是白費光陰了,不如回家去吧!恰在這時,家裏來了一封急信,說是父親病重,催他快快回家。他便趁機拿了信去見那態度稍好一點的院使,立誓辭官還鄉。院使這個太醫院大當家的,見他辭意甚堅,已無挽留餘地,便答應放他走了。
院使說:“走了也好,省得像我似的,給道士們當一輩子聽差!什麼御醫,道士的狗腿子就是了……”
李時珍急急忙忙奔回家中,父親卻已病故了。妻子告訴他說,父親臨死還問他修本草的事怎麼樣了,囑咐他小心從事,別惹怒了朝廷,更別得罪江湖術士,那都是醫生們惹不起的狗東西。
李時珍的妻子很漂亮,也很賢慧,她為人大度、慷慨,體貼夫婿,是個難得的賢內助。
家有賢妻,也算是李時珍的福分--他能夠全力以赴的為本草奔走,不也是憑藉妻的支持和幫助嗎!
西元1551年,李時珍三十四歲,開始了修本草的偉大工程。
在這年前後,李時珍收龐憲(號鹿門,蘄州人)為徒,充當自己的助手。說起來,協助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的得力助手有兩人:一位是他的次子李建元,另一位是他的學生龐憲。李建元小時候中過秀才,由於他鄉試未中,李時珍急需助手,就跟李時珍學醫。他聰穎好學,醫術有成。但根據李時珍研究工作的需要,在《本草綱目》完成之前,李建元的任務是負責校訂工作,同時為《本草綱目》繪製全部藥圖。
龐憲與李時珍感情深厚,民間說他幼年患病,幾乎死去,是李時珍救了他的命。他長大就拜李時珍為師。李時珍常帶他一起外出採藥問方,龐憲後來成為名醫。
卻說這項由個人全力承擔的國家級工程正式開始後,李時珍便首先寫了些《告白》在各地張貼,內容是號召百姓們誰有藥方或藥物,便來告訴他,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讓我們大家團結起來,一齊來修本草吧!
《告白》貼出後,便有人感到好笑,說這個窮郎中,憑一己之力,便想編本草,企圖創不世之功業,簡直太自不量力了!但大多數人還是支持的,給他送來不少實物和資料,使他大開眼界。
鄰居有一個姓杜的菜農,見多識廣,精通植物眾多,常常給李時珍當參謀,遇有奇花異果,便千方百計的討來,獻給李時珍。
有一天,李時珍拿一株開黃花的植物,來找杜老頭,問他說:“您看這是棵什麼草?”
杜老頭接過來看了看,驚奇地說:“你怎麼啦李大夫,連這個也不認得啦?這不是棵油菜嗎?咱這裏可不缺這玩意兒呀!”
李時珍也愣住啦!多麼普通的油菜,光自家門前便金燦燦的一片,怎麼單拿出一棵來,自己就不認識了呢?他從中得出一個教訓:不要只顧獵奇,眼前事物便奧妙無窮。從此,他不但搜集資料,更注意自己去觀察分析研究,不放過一點可疑之處。
譬如說,《證類本草》中講到兩種植物:一種叫白南星,一種叫虎草。李時珍仔細比較對照之後,發現這不過是一個東西,兩個名字。許多年來,許多人不知道,也不去考證,誤把它當做兩種植物了。
又譬如《本草經集注》說一種名叫遠志的藥草,葉子很小;而《開寶本草》卻說遠志是大葉植物,誰說的對呢?後經多方考查,才知道兩本書上說的都不對,又都不全。因為遠志是有大小葉之分的,只說大或只說小都只說對了一半,再譬如說,《詩經》上講:“螟蛉有子,蜾贏負之”。意思是蜾贏這種細腰蜂自己不繁殖後代,而把螟蛉背回巢去,時間一久,螟蛉便變成了蜾贏。因此人們便把螟蛉子作為養子的代稱。
這是多麼動人的一個神話故事啊!
在這個故事裏,螺贏簡直就是一個天使,一個慈父,一個慈母,而螟蛉又是多麼幸福的一個孤兒,它們互親互愛,情真意切,見義勇為,互幫互助,完全可以稱得上是萬物的典範……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裏,類似故事能是真實的嗎?它的可靠性到底如何呢?李時珍為了證實此事,決定用事實說話。於是他自己跑到後院,等在螟蛉旁邊,直到看到飛來一隻細腰蜂,把這個青蟲給抱走了,他這才爬起來,跟著蜂兒走,一直跟到蜂窩。終於發現蜂窩裏原有幾個僵死的螟蛉蟲,而一些幼蜂正在啃食著他們。李時珍站在蜂窩前面愣住了。
多少年來,人們代代相傳的一個美妙傳說被殘酷的現實給一棒打碎了:螺贏負走螟蛉,不是把它當做養子,而是把蜾贏卵排在螟蛉體內,同時給螟蛉注射蜂毒,讓它麻醉,半生半死。等到螺贏孵化之後幼蜂便以螟蛉為食,食盡為止。李時珍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更正了兩千年來一個謬傳,並最終下了一個科學的結論。
再譬如,李時珍繼承父親寫《蘄艾傳》、《人參傳》的經驗,對蘄州名貴藥物“蘄蛇”進行了深入實地的考察,寫了《白蛇傳》。後來在《本草綱目》中,就有李時珍親自觀察蘄蛇生活習性,為其立傳的精彩敘述:
“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蘄蛇擅名。然蘄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其蛇龍蛇頭虎口,黑質白花,肋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撤沙土一把,則蛹崦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蠡刀破腹動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耳。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紮縛炕乾。出蘄地者,雖乾柘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
本草大業開工不久,手頭的資料很快就用完了。李時珍深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於是便跟妻子商量,留兒子和一個徒弟在家坐堂應診,撐住門面,自己則帶徒兒龐憲外出採藥,用實際知識來把本草編完。
師徒二人風餐露宿,踏上尋藥的道路。
古往今來,大多數藥材都生長在深山老林,人跡罕至,虎狼橫行,蛇蠍如蟻,不少採藥者有去無回。所以李時珍此行不但倍加辛苦,而且倍加兇險,可以說他老人家是抱著必死的信念走出家門,走入千山萬水的!
李時珍師徒二人走遍了湖廣、江浙、河南等地的高山峻嶺,涉過長江、湘江、贛江、漢江、酮江等河流,邊行醫,邊採藥,邊撰寫本草。有時盤纏用完,便折回家來休整,待積攢了些路費,就又出發了。
寒來暑往,青山依舊,可白髮卻漸漸爬上了李時珍的額頭,他太累了,太苦了。他釀著自己的鮮血,著書立說,所以漸漸地,他眼開始花了,腿開始軟了,腰也開始傷僂了,許多人都以為他快支持不住了。可誰知道,他當初那顆雄心卻毫髮未損,依舊熾熱。
這一天,師徒二人來到了武當山下,進了山口,卻忽見一座高大的石碑橫在路邊,那石碑通體皆白,仔細看時,卻見碑頂上大書“御批”二字,閃閃發光,李時珍匆忙趕過去細看碑文,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氣。
碑文大意是說:此冊紫宵宮祖師張三豐、張真人、張天師,想當年曾協助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功勳卓著,名標青史。朱元璋稱帝後,便封張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賜武當山名為太和山,修葺了道觀,並下了一道死令,旨稱此山的一草一木皆如龍鬚鳳髮一樣珍貴無比,任何人不能砍伐採折,違犯的交由地方官員予以嚴懲,輕則刺配充軍,重則斬首示眾,無論何人絕不姑息。
二百多年時光,一晃就過去了,但看石刻的字跡上,龍飛鳳舞,鐵爪銀勾,血紅色澤,依然新鮮亮麗,如同剛剛塗抹不久。李時珍想,這碑文上的御批二字,不僅僅是個歷史文物,恐怕至今還有法律效力呢!朱元璋的兒子孫子重孫子如今身居龍廷,誰敢不把這玩意兒當回事!要不武當山為何如此繁茂昌隆,鬱鬱蔥蔥,雄踞在東南天際,想來也是無人採伐之故吧!
李時珍有心返回,但又實在是捨不得,入得寶山空手歸,太可惜了,也太遺憾了!怎麼辦?李時珍不愧是李時珍!為了本草大業,為了萬千病人,也為了自己的理想與愛好,他顧不得生生死死,也顧不得皇家威嚴,終於一咬牙,帶著徒弟冒死進山了。這一進來,果然來到許多珍奇罕見的植物,把兩個袋子都塞滿了。李時珍又趕緊從背上解下包裹行李,把棉被解開,掏出棉絮,裝入植物,眼見得棉被也滿了,李時珍正高興呢,忽聽背後一聲斷喝,便見山頂之上有群巡山道士,身強力壯,怒氣洶洶,手執利刀,奔將過來。
李時珍當然束手就擒,但李時珍徒弟龐憲年輕氣盛,加上又會點武功,便想反抗,只見他一聲怒吼,便舞起棍棒撥打眾道士。
李時珍知道這武當與少林齊名,武當奉內外兼修,以內功為主,具有較強的殺傷力和破壞力,因而武當道士不拘大小,人見人懼,巡山道土更是武術高手,量一個龐憲如何能敵得過?他便大聲喝叫徒弟。要他住手。但這一喝也晚了,龐憲不過掙扎了三招兩式,便被眾道士牛刀殺小雞一般捉拿起來。
道土們把師徒二人捆住,押往紫宵官,一直押到一個白鬍子老道跟前。老道說:“是偷藥的山賊嗎?不需多問,押去縣衙治罪就是了!”
龐憲大呼道:“老道,天生萬物,自有萬物的用處,你憑什麼據為已有?山裏之藥不捨病人,你出家修行不是害人害已嗎?”
“小子大膽!”老道士見龐憲出言不遜,勃然大怒,拍著案子站起來說,“趕快押走這狂徒,休讓貧道再見到他!”
道士們見師父發了話,便一擁而上,連槍帶棍地趕著師徒兩人下山。
李時珍見形勢危急,便急忙叫道:“老神仙不可如此,我乃當年楚王府的奉祠正、太醫院的御醫李時珍是也,實在不是盜藥的販子。”
那老道一聽李時珍三個字,登時便吃了一涼,江南江北,紅塵內外,誰不知道李時珍的大名呢?他於是便喝住了眾道士,說:“先生當真是御醫李時珍嗎?”
“仙師看我貧困潦倒的樣子,哪一樣不像李時珍?”
“哈哈……”老道大笑起來,邊笑邊叫眾道士解開繩索,放開李時珍師徒。
老道說:“李先生,聞名不如見面,貧道失禮了,只好請您用些齋飯,以作補償吧!”
這天晚上,月出東山,照得山上草木生輝。老道備些素酒素飯與李時珍促膝談心。
他詢問李時診為何不做御醫,卻出來在山間林下採藥?這在塵世中倒是罕見之舉!令人費解。李時珍便把編本草的志向說了。說得老道撚著鬍鬚,頻頻點頭,未了,他又長歎一口氣,抱歉地說:“先生志在救人,兼濟天下,這是人間第一等好事,誰都應該助您一臂之力的。無奈這山規乃皇上所定,祖師所傳,已歷數代,早成禁忌。況且山上人口眾多,貧道豈敢有一絲一毫的違背?無奈何,只好煩先生把採集的藥材全部留下,失禮之處,還望先生海涵。”
李時珍默不作聲,只是垂下了頭,龐憲卻大聲爭辯起來,他說:“你們真不講義氣,那藥材有我們在別處採的呢,怎好一概留下?難道你們武當還要管理普天下的山山水水嗎?”
“魚目混珠,難以辨識,”老道笑道,“只好都留下了,來日天明,便請二位下山去吧,善哉善哉,海涵海涵!”
次日晨,兩個巡山道土很客氣地禮送李時珍師徒下山。
這師徒二人垂頭喪氣,一語不發,驅賊一般被人送下山來,直送到三十里外一個村店裏。
眼見得紅日西沉,薄暮朦朧,送的人便告辭一聲上山,師徒也只好住進店裏,等著明日趕路。
約莫二更時分,只聽一陣敲門聲響起,開門看時,月光明朗,人影一閃,便見個道士身背包裹來到李時珍住的房裏。
道士說:“李先生委屈了,白天在山上的時候,師父恐人多嘴雜,只好把先生的東西暫且留下,以免他人議論,壞了山門規矩,亂了武當禁律。現在天黑人靜,師父便讓小道抄近路下山,給先生送還包裹,冒犯之處,還望先生擔待。”
李時珍喜出望外,趕忙上前接過包裹,打開一看,不但東西未損,還多了十數株藥草。
小道說:“先生不要疑惑,這十幾株藥草乃是武當後山所生,極其難得的,師父讓小道採給先生,以助先生早編成《本草》,造福天下蒼生。”
李時珍聞見藥草香味撲鼻,禁不住心曠神怕,他急忙掏出幾兩碎銀,說:“代我謝道長吧,就說李時珍不忘大恩大德。”
“先生多禮啦,”那小道說著話,便從懷中掏出一錠白銀,放在桌上,“此去蘄州,路遠山高,師父見先生囊中都快空了,又特命小道取紋銀五十兩饋贈。”
小道士說完,便抱拳一揖,然後,忽地一個旱地拔蔥,飛出窗外,躍上屋頂,一溜煙般的向夜空深處疾飛而去……
李時珍追之不及,只好望著月光下的武當山連叩了幾個響頭。
龐憲說:“師父,我們回家嗎?”
李時珍說:“不,我們明日趕城裏腳行去,托人把藥材捎回家,然後,咱就著現有盤纏,再往那大西北去走一趟。”
就這樣,李時珍前後用了二十七年,走了數千里的路程,向數以萬計的農民、漁夫、獵戶、僧道及藥農求教,參閱了八百多部醫學著作和古代書籍,經過三次較大的修改,並動員了他全家如兒子、孫子和徒弟們的力量,終於完成了一部輝煌的中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的問世,在中醫發展史上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它以博大、精深、科學而為世人矚目。
在編撰《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李時珍自始至終貫徹了可貴的“求真”精神。為了求真,他對任何事情都要仔細研究。
據傳五龍宮的山背上生有榔梅,道士們誇此果為長生果,常把它貢給皇上食用。李時珍不信,便幾次上山,採來榔梅研究,發現它不過是生津止渴罷了,以此揭穿了仙果之迷。
又傳說白花蛇行如飛,能生風駕雲,生入九天,為了弄清它,李時珍幾次上山捕捉,仔細剖析該蛇的習性毒性,以及炮製入藥之法。
為了求真,他還不惜拿自己做試驗。譬如,陶弘景說不食生薑則傷心,唐人說不食無妨,孫思邈則說不可不食,食多則傷眼睛。究竟如何呢?為了弄清原委他就常食生薑,不久便得了眼病,癒後又吃,又患眼疼,如此反復,他便寫下了“食薑之,積熱患目”。為了求真,他還敢和先賢爭執。對於汞,《大明》說無毒,《本經》說不服不成仙,葛洪說是長生藥,但李時珍則說:“六朝之後服汞者,非死即傷。”正因為有如此求真精神,他才為豐富祖國中醫藥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李時珍的為人和治學中,還有尤為難能可貴的一點,那就是為求真而不懼生死。卻說李時珍修完《本草綱目》,心情大悅,興奮異常,閒來無事,竟背誦那五十二卷天書,且一字不差。背著背著他又忽然樂不起來了,為什麼?他想起來了又一件大事:阻止道士煉丹!在楚王府、太醫院的日子裏,在修本草的過程中,李時珍曾對道士煉丹一事做過深入考究,斷定此丹對人有百害而無一利,簡直就是殺人武器。想想嘉靖皇帝這個傻瓜每天都服用這玩意兒,等於是慢性自殺,又想到由於皇帝的身體力行,由於達官貴人們的盲從,由於道士們的煽動、宣傳、誘惑,誰知全國有多少人在走這條自殺之路,他們天天服,月月燒,年年燒,輩輩燒,白白燒掉了多少人間財富!罪莫大焉!
李時珍十分天真地認為,射人射馬,擒賊擒王,只有勸告皇帝,才會把這種邪風?住。於是,他便以一個老百姓身份虔誠且又認真地給皇上上了一道奏章,詳陳了金丹的害處,清皇上務必珍惜聖躬,不再去費財傷身……
這是嘉靖四十四年間的事情。當時,李時珍回想太醫院的所見所聞,他不忍心皇上再這樣沉淪下去,也不忍心大明朝的子民們再荒唐下去,他覺著他老了,本草一修完,便沒什麼可怕的了!他得向皇上說點什麼,惹了天威沒什麼,大不了一死。本草寫完了,死便死吧:他李時珍不在乎了!
於是乎,李時珍提筆便給皇上寫了封信。當時他和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名叫海瑞的清官一道上疏,一同把信發到了京城的通政使司衙門。這兩人不認識,也沒商量,可在這件事情上卻是不約而同,真稱得上是奇蹟。
通政使司是朝廷的收發機關,一切奏章疏文都要由這裏上通下達。當時的通政名叫劉體乾,還是個較正直的中層官吏,他看到李時珍的奏章後,便搖了搖頭,覺著這個傢伙夠天真清純的,怎麼就那麼不懂事兒。他想,皇上殺了多少諫諍煉丹的官兒,從大到小,屍積如山。你一個老百姓家,何苦再來白送性命。
劉體乾看著李時珍這三個字好生眼熟,細一想終於想起來了,十幾年前他有一回患急病,就是這個太醫院的李時珍給治好的。那時李時珍還是個御醫,待人真誠,服務周到,態度特好。尤其醫術高明,簡直就是藥到病除,叫人感念不盡,佩服不已。
劉體乾想,可不能忘了李大夫的救命之恩啊。
於是,出於對後果的準確預料及其對救命恩人的真誠謝意,劉體乾便把李時珍的這道奏章給悄悄扣下了,只把海瑞那道呈送上去。李時珍就此撿了一條性命,而海瑞則因此遭了一場大難。
書寫成後,為了出版,李時珍又不遠千里,去拜訪當時文壇宿將王世貞,請他為《本草綱目》撰寫序言。王世貞欣然應許。
序中對李時珍及其《本草綱目》給予高度評價。
王世貞是當時文壇顯赫有名的文學巨匠,有文人領袖、才子班頭之稱。李時珍之所以找到此人,便是意欲借其聲望,使《本草綱目》引起明朝皇室的重視,以便推廣。
在王世貞給《本草綱目》作序後不久,南京書商胡承龍便親自研讀了《本草綱目》的手抄本,認為這部書有價值,應流芳後世。消息傳來,已是萬曆十八年(西元1590年),李時珍已七十二歲,年老體衰,只好由長子李建中代去南京,與書商胡承龍見面商談,結果洽談成功。至此,《本草綱目》歷盡艱辛,終由胡承龍出資印行。
萬曆二十年(1592年),李時珍已七十有四了,身體日漸衰弱,臥床不起,並囑咐次子建元把《本草綱目》一事上報皇帝。西元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正當《本草綱目》在南京即將刊行之際,一代中醫、科學巨匠李時珍還沒有來得及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便與世長辭了,終年七十五歲。死後葬於蘄州城東五里竹林湖畔李言聞墓側。
三年之後,即西元1596年(萬曆二十四年),《本草綱目》金陵刻本終於刊行問世。全書共五十二卷,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附有藥圖一千餘幅,計一百九十萬言。李時珍次子李建元遵父遺囑,把《本草綱目》獻給朝廷。而當時神宗皇帝,正是嘉靖的孫子,這傢伙十歲登基,連坐皇位四十七年,和他爺爺差不多。這祖孫倆,其實不光執政年頭差不多,便在煉丹修仙上也如出一轍,哪還拿醫藥當回事,所以他對李建元呈獻的《本草綱目》僅批“書留覽,禮部知道”七字,便擱那兒不管了。可憐李時珍一番心血,幾成泡沫。
然而,皇帝的冷落,卻無法阻止《本草綱目》這部偉大中醫藥學著作在海內外的廣泛傳播。自《本草綱目》於西元1596年刊行以來,不但在國內受到廣泛重視和歡迎,而且隨著我國與亞洲、歐洲和美洲的一些國家醫藥交流的發展,已開始流傳到日本、朝鮮、法國、英國、德國、俄國、美國等國家,並被翻譯成日、韓、法、德、英、俄、拉丁等國文字流傳於各國,並已成為舉世公認的重要科學文獻。
據日本學者考證記載,《本草綱目》金陵版問世不久,日本學者林羅山大吃一驚,並拍案叫絕,認為該書十分適合日本醫藥界,並將大大造福於日本人民。於是林氏把所得到的《本草綱目》獻給了江戶幕府創建者德川家康。德川比明朝統治者聰明多了,他立即召集醫藥界人士對《本草綱目》進行研究,倍加重視。自此,《本草》開始在日本廣為流傳,競相傳抄和引用,並已成為日本本草學者的專門研究物件。
《本草綱目》在朝鮮的傳播要比日本晚些,西元1712年,即李朝肅宗三十八年,朝鮮使者在北京書肆中購得《本草綱目》並帶回朝鮮,競相傳閱抄讀,自此《本草綱目》在朝鮮開始流傳。特別是到了19世紀初葉,《本草綱目》在朝鮮的影響超過了《證類本草》,受到朝鮮醫藥界上下的無比推崇,李時珍便成了醫聖。
《本草綱目》於1872年被琉球使臣吳鳳儀帶到了這個群島,吳鳳儀愛此書如命,每日手不釋卷。他根據《本草綱目》中有關內容,以問答方式,撰編了《琉球百問》,該書在琉球群島上風靡一時。他本人也成了該島醫聖。
《本草綱目》逐漸以各種形式流傳到亞洲各國。據考證,在越南、緬甸、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圖書館和私人手中,有各種各樣的我國出版的《本草綱目》版本。
大約在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本草綱目》由來華使者從海路帶入歐洲各國。
到了19世紀初,法國植物學家、醫生兼漢學家勒姆薩對《本草綱目》的研究和介紹大大推動了它在歐洲的傳播。1812年,他用拉丁文發表了一篇以《本草綱目》為主要參考文獻的關於中國本草學的著名論文,該文對《本草綱目》的內容和科學價值進行了深入的論證。
尤其值得讚歎的是,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等書中,直接或間接地引證《本草綱目》,並把《本草綱目》譽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到了20世紀,《本草綱目》進一步引起了歐美學者的高度重視。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學者米爾,法國植物學家盧瓦,德國植物專家莫西克,法國科學史家華德,俄國科學家費多諾夫,美國著名科學史家席文,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等科學界名流,對《本草綱目》作了深入的研究介紹,為《本草綱目》在歐美各國的流傳起了巨大促進作用。
可以說,《本草綱目》即使到了21世紀初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未喪失其學術價值,並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其中蘊含著的“科學寶藏”,仍然是現代科學界急需挖掘的重要課題。
李時珍最卓越貢獻主要在醫學和藥學方面,然而在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等自然科學和文學、哲學、歷史學、地理學等文史學科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作為一位偉大的醫藥學家,在和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活動隔絕的情況下,能在自然學科和文史學科諸多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實屬難能可貴。
《本草綱目》一書從內容到形式都浸透著濃郁的文史科學性,從而超過了自然科學的範疇,成為一部融自然科學與文史科學於一體的“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凡讀過本草綱目都應該知道李時珍不愧為一位文學大師,在浩瀚的古漢語海洋中,總是巧妙和獨到地運用文字加以闡述,這樣的例子在《本草綱目》中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李時珍在訪採四方、覽讀古籍之時,十分留意與醫藥有關的民俗、民間文學素材的收集,使讀者覺得思想純正樸素,風格清新自然,形式生動活潑,語言簡潔明快,給人以藍天白雲、山泉流水之感。這在類似前人著作中是不多見的。李時珍對我國語言文學的貢獻不可低估。
李時珍深受儒家“格物窮理”思想影響,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面對道教盛行方士氾濫的歪風邪氣,他敢作敢當,知無不言,勇於站在鬥爭的最前線,充分體現了他不懼邪惡,不計生死的大家風範。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還搜集了大量的方志、野史、稗記等資料,對民間習俗、風土民情、神話傳說、奇聞逸事等亦有較多記載。
李時珍對我國地理學亦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在《本草綱目》中,幾乎每味藥物均標明其產地。這對於現代文史研究者瞭解我國歷史地理學很有參考價值。
在書中,李時珍還介紹了印度、緬甸、越南、朝鮮等國出產、在我國已有應用的藥物,說明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交往源遠流長,而李時珍則是這種文化交流的最大受益者。
綜上所述,李時珍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本草綱目》之所以被國內外科學界推崇備至,主要在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為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醫藥科學、自然科學財富和文史科學史料,使《本草綱目》成為一部融醫學、藥學、植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和文學、哲學、氣象學、物候學等多學科於一體的劃時代巨著。
欲知清代醫家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