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針又稱頭皮針,是通過刺激頭部髮際區域的特定部位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頭針法早在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臨床上推廣則在70年代以後。通過大量病人的治療,證明頭針不僅方法簡便安全,而且對腦部引起的多種疾病有獨特的效果。
*常用頭針穴位
和體針取穴不同,頭針穴位有著六大不同的體系,且各有特點。主要的為頭針穴名標準化方案、焦順發頭針穴名體系和方雲鵬頭針穴名體系三家。其中以山西焦順發所提出的頭針穴位影響較大,且取穴方法簡便,特別適合於初學者,故介紹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確前後正中線和眉枕線的部位。
前後正中線:眉間和枕外粗隆頂點下緣連線。
眉枕線:眉中點上緣和枕外粗隆頂點的頭側面連線。
【運動區】上點在前後正中線的中點向後移0.5釐米處,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髮際前緣相交區(若鬢角不明顯者,可從顴弓中點向上引一垂直線,將此線與眉枕線交點前0.5釐米處作為點),上下兩點的連線即為運動區。
主治:運動區上1/5,治療對側下肢癱瘓;運動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癱瘓;運動區下2/5,治療對側中樞性面癱、運動性失語、流涎。
【感覺區】自運動區後移1.5釐米的平行線,即為感覺區。
主治:感覺區上1/5,治療對側腰腿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感覺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感覺區下2/5,治療對側面部麻木、疼痛,偏頭痛。
【舞蹈震顫控制區】自運動區向前移1.5釐米的平行線即為本區。
主治:舞蹈病、震顫麻痺。
【暈聽區】從耳尖直上1.5釐米處,向前及向後各引2釐米的水平線,共長4釐米,即為本區。
主治:眩暈、耳鳴、聽力減退。
【足運感區】在前後正中線的中點旁開左右各1釐米,分別向後引平行於中線的3釐米長的直線。共二條。
主治:對側下肢疼痛、麻木、癱瘓。
【視區】從旁開前後正中線1釐米的平行線與枕外粗隆水平線的交點開始,向上引4釐米的垂直線,即是該區。
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白內障。
【平衡區】沿枕外粗隆水平線,旁開前後正中線3.5釐米,向下引垂直線4釐米,即為本區。
主治:小腦損害引起的平衡障礙。
上面7個頭針穴區在臨床上最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縮區、言語2區、言語3區、運用區、胃區、胸腔區和生殖區等6個區,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論。
*針前準備
〔針具選擇〕頭針一般選用28~30號1.5~2寸長的不銹鋼毫針,初學者進針有困難可選用1寸針。小兒則用半寸~1寸針。
〔取定治療部位〕正確取定頭針部位對治療效果有重要影響。初學者應用捲尺精確測定,並用龍膽紫作好標記。然後囑病人取正坐位,分開局部頭髮(男性病人如有可能應理成光頭),進行徹底消毒。
*操作方法
〔進針法〕初學者可用指切進針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頭穴,右手持針,針尖緊靠指甲緣,迅速刺入皮下。進針方向與頭皮成15~30度角。熟練後,可用快速進針法以減輕疼痛,方法為:用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針體下端(距針尖2釐米處),針尖對準進針點,手指尖距頭皮約5~l0釐米,手腕背屈後,再突然手腕掌屈,藉助這一力量使針尖衝進皮下或肌層。
當針到達帽狀腱膜下層後,指下會感到阻力減小,然後將針沿頭針穴線推進0.5~l.5寸,再進行運針。
注意:頭針進針要掌握好角度,角度過小,針易進入肌層;角度過大,則容易刺入骨膜,都會引起疼痛。
〔運針法〕頭針運針只撚轉不提插。為使針的深度固定不變及撚轉方便起見,一般以拇指掌側面和食指橈側面夾持針柄,以食指的掌指關節快速連續屈伸,使針身左右旋轉,每分鐘要求撚轉200次左右。這一速度對初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雙手同步撚轉,因此要下苦功鍛練一段時間。每次持續撚轉1~2分鐘,頭針留針l5~30分鐘,在此期間還需間隔5~10分鐘運針1次。如手撚確實有困難,
也可以電針代替,頻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強度以患者的反應來決定,一般以患者可耐受為度,波型可選擇連續波。
〔出針法〕頭針的出針比較簡單,只需緩慢退針到皮下,然後迅速拔出。因為頭皮血管比較豐富,取針後應立即用乾棉球按壓,以防出血。
頭針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適應病症
頭針法主要用於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對中風(腦出血或腦梗塞)引起的偏癱,其總有效率可達到90%以上。對腦外傷後遺症、小兒腦性癱瘓、小兒腦發育不全、震顫麻痺、舞蹈病、耳鳴等,都有一定效果。
*注意事項
頭針的刺激強度較大,應注意防止暈針。
在頭針治療中常易發生滯針,即針刺入頭皮之後,行針困難,難以撚轉進退。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囑病人身心放鬆,並在針體周圍輕柔按摩,然後順進針方向緩緩退出。
因腦出血引起的中風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發熱或者血壓忽高忽低不穩定者,不可用頭針,須待症情穩定後才能治療。對急性發熱,高熱,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頭針。
頭皮血管豐富,出針時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腫,可用乾棉球輕揉,促使其消散。
【復習題】
1‧熟悉頭針主要刺激區。
2‧頭針的操作要點及適應症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