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公眾論壇
第二次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學術要點大掃描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中西醫結合醫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近年不論在學科建設、學術發展或是科研成就和藥物開發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從本屆大會所獲得的資訊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逐漸成為一個體系
從本次大會作者來看,結合醫學研究單位除中醫藥研究機構外,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現代醫學研究機構都參與了結合醫學的研究,國外如美國的哈佛大學、GORGETOWN大學,日本的日本藥科大學,國內包括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許多企業也參加到了結合醫學研究的行列中,認為中藥現代研究與開發必須用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作指導。
隨著補充醫學和替代醫學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普及,從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已經展開了多次討論,明確提出了結合醫學的概念。結合醫學是從臨床實用的角度將現代西方醫學與中國醫學相結合,把醫學從以急危重症醫療為主的領域擴展至以實惠有效的方法維護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整個醫學範圍。若要以東西方醫學同用來輔助解決當前醫療保健危機,基本原則必須是有機地結合而不是混合。結合就是有目的的和有認知地將兩者和諧共鳴,結合醫學並不是多種不同診療技術的叠加使用,而是將不同醫學的理論和醫療價值觀交織在一起.進而發展出一種更有助於個人和群體防治疾病和保健養生的方法。結合醫學也不只是採用新的技術,而是一種新的思維,簡而言之是一種新的醫學模式。也有學者根據結合醫學的特點,進一步提出生物結合醫學的概念。
針對中西醫結合的內涵和模式,有學者認為中西醫結合醫學首先應在分析中醫和西醫二者各自産生的時代、思維方式、醫學模式、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後再提出其概念和任務。他們把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定義確定為:中西醫結合是一門研究中醫和西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思維方式、物件內容、觀察方法。比較二者的異同點,吸取二者之長融彙貫通,創建醫學理論新體系,服務於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體醫學,簡稱為中西醫結合醫學。此定義用“研究、比較、吸取、創建、服務”10個字概括地說明了中西醫二者各自的優點與不足及中西醫結合的特點和必然性。
中西醫結合醫學臨床研究得到進一步規範
有的學者認為中醫學是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形成的經驗醫學,要使中醫藥寶貴的臨床經驗成為有充分科學證據的有效療法,就應在中醫藥臨床研究中倡導循證醫學原則,從而客觀地評價中醫藥的有效性。與上一次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比較,本次大會臨床研究規範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循證醫學原則和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得到廣泛採用。如有學者進行了電針與氟西汀治療重症抑鬱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建立了電針治療抑鬱症臨床雙盲研究的試驗方法。香港學者開展了針灸治療小兒持續性過敏性鼻炎的隨機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對兒童持續性過敏性鼻炎患者來說,針灸是一種既安全、可接受,又有效的方法。澳大利亞學者針對運用針灸和草藥結合治療季節性過敏性鼻炎開展了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也有人開展了順勢療法治療纖維肌痛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等。
臨床研究中,中西藥合用也是常見情況。在治療腫瘤過程中,中藥常常被用於增效減毒。有學者開展了平消膠囊與放療同步治療中晚期鼻咽癌增敏研究,結果表明,平消膠囊與放療同步治療鼻咽癌,對放療具有一定的增敏作用,並能抑制或延遲腫瘤復發及遠處轉移,從而可延長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期。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除上述研究方法以外,也有學者提出了循證醫學以外的思路,認為利用現代實驗手段,從基因表達、蛋白質變化等角度對中醫現有的各種治療手段進行鑒定,並系統地研究針灸和中草藥的作用,將在循證醫學之外為中醫的現代化、科學化及國際化提供一條道路。
大會論文中,有許多反映中西醫結合各個領域的綜述性文章,系統介紹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各個系統疾病的最新進展。總的來看,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臨床研究方法的規範,包括隨機雙盲方法的運用;二是結合醫學治療方法多樣,範圍廣泛,既有以中醫藥為主對常見疾病的治療,又有中西藥合用用於治療疑難疾病。
中西醫結合醫學實驗研究取得全面進展
與上一次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比較,本次大會實驗研究的內容涉及幾乎所有系統疾病,特別是中醫藥治療有優勢的疑難疾病的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從研究手段上來看,有不少研究利用了基因組學技術、生物資訊學技術。另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也被廣泛用於中西醫結合的基礎研究。如有學者運用微陣列分析了六味地黃九和桂附八味九對培養腎細胞株基因表達的影響,以期找到可供診斷腎陽虛的基因表達型及有效的治療基因。
中醫藥的療效來自於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在有些情況下並不瞭解其作用途徑和機制。本次大會有很多研究者開展了中醫藥治療疾病機制的探索。如中研II號治療猴艾滋病的實驗研究,當歸芍藥散的細胞保護作用的藥理學研究,黃耆、當歸合劑治療腎病綜合症的機理研究等,為中醫藥治療這些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中醫治法一直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有學者開展了補腎延緩免疫衰老從單基因到基因群的調控研究,其研究結果為中醫“證”基因表達譜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中醫基本理論的現代研究得到進一步深入
本次大會有許多研究運用多學科、多指標等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對包括證候理論、五行學說和四診方法等在內的中醫傳統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證候理論研究仍是重點。與上次會議不同的是,證候理論研究更重視與疾病理論結合,更強調證候研究中的規範性。
血瘀證一直是證候理論研究的重點,本次會議有許多學者報告了血瘀證研究進展。血瘀證與循環內皮細胞、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組織型纖溶酶原啟動物及細胞型纖溶酶啟動物抑制因數等的關係是重點研究內容。有學者認為,血瘀證實質研究中尚缺乏符合DME要求的多中心、大規模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也未對相關指標與血瘀證的關聯程度、診斷價值(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作出客觀評價,今後對血瘀證實質研究應充分利用專家經驗、歷史文獻,並與現代數學、計算技術相結合,重視對血瘀證和已知激素、刺激因數、生長因數、未知蛋白/多肽間關聯的研究,引進蛋白質組學技術與成果,提升研究水平,向提示血瘀證證候實質的目標邁進一步。有的學者以病證相關作為基礎研究了血瘀證診斷標準,認為傳統的症狀體症中,舌下靜脈曲張、舌質紫暗、舌體瘀斑、脈澀、少腹抵抗壓痛、神志異常、肢體麻木、外傷史、疼痛、人流史等,仍然是血瘀證的重要特徵因素。舌象、疼痛、脈象為血瘀的共性指標,而外傷史及人流史,病例的出現頻次不高,但有診斷的特異性。進而提示:標準化的中西醫結合證候,應該是在病證結合,與方藥對應的基礎上,由規範並有適度量化的症狀體症及客觀指標構成。
許多學者根據中醫藥治療常見優勢病種的臨床經驗,廣泛開展了以疾病為立足點的病證結合式的證候理論研究,給中醫證候理論賦予了疾病的內涵。比如,有學者探索了十二指腸潰瘍寒熱辨證與HP、外周T淋巴細胞亞群的關係,結果提示:十二指腸潰瘍急性期患者中,熱證多於寒證;其寒熱證型與HP感染明顯相關;十二指腸潰瘍急性期寒熱證型與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中的CD3、CD4/CD8變化相關。
症候動物模型一直制約中醫現代化的發展。有學者用中、重度風寒濕刺激誘發家兔頸椎間盤退變,從而建立符合中醫藥理論的風寒濕痹症型頸椎病動物模型,並證實頸椎病屬於中醫痹症範疇。本次會議沒有看到大量中醫動物模型的研究報告,說明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研究的難度之大。因此,有學者提出應該從生物資訊平臺出發探索證的數學模型。
“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有學者通過對金木水火土的相互關係的闡釋,描述了一個動態的、開放的、非線性的複雜控制系統,深入研究了“五行學說”的非線性控制原理和仿真特性,並根據“五行學說”對五行關係的描述,對五行進行了數學定義,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五行理論的生理態、病理態的控制模型。
四診的現代研究也一直是中醫現代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從本次大會的論文來看,越來越多的研究工作者將現代數學和資訊技術用於舌診中。如有學者對研製的中醫舌象分析儀(TIAI)中涉及的圖像分析技術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舌圖像的彩色校正、舌體區域分割、舌質與舌苔特徵分析、舌象裂紋分析等一系列實用的新演算法。臨床應用表明這些演算法的整體有效率超過85%,展示了圖像分析技術在舌診客觀化中的應用前景。
中藥現代研究重視與中醫理論的結合
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疾病性質和中醫理論選方用藥。因此,中藥現代研究不僅可提高中藥産品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質量,也為中西醫結合理論提供科學資料。本次大會論文既有著眼於中藥産品的中藥現代研究報道,又有著眼於中西醫結合理論的中藥現代研究報導。如有中西醫結合臨床學家和藥學家根據中醫藥理論的指導和特點,提出了“症治藥動學”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冠心2號”的症治藥動學研究說明了中藥複方在體內的化學成分完全能定性和定量測定,證明了中藥複方的療效是有物質基礎的。該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成果獎。
近年來,根據相關的一系列複方藥動學和有效成分研究結果,有些學者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索的理論問提,如“複方有效成分與母方效應相關論”、“可測數目有限論”、“相互作用論”、“產生新生理活性物質論”和“辨證藥動學”等。這些嶄新的理論觀點,為研製全新的中藥複方,開闢證治藥動學新領域和探索證的實質研究等都提供了新的實驗依據。
中西醫結合藥理學研究方興未艾
近幾年,中藥的化學分析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現已根據分子識別原理發展了一種直接從中藥複雜體系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新方法,如親和選擇色譜和微滲析技術等,這種技術甚至對微量的活性組分也不會漏掉。
中藥研究開發中的質量控制一直是中藥研究中的熱門話題。本次大會有不少學者就中藥質量控制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有學者對光譜指紋圖譜在中藥質量控制中的最新應用進展進行了評述,指出該方法的系統性研究和各種光譜技術的交叉驗證具有快速、方便、可靠、不需對樣品進行分離提取等特點,借助於分子光譜的指紋圖譜並與各種電腦輔助解析技術相結合,可作為中藥快速宏觀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最近對一些新藥興起了利用納米技術將中藥加工到微米及納米尺度,這樣更有利於改善中藥性能、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和增強中藥的時效性。
隨著中藥在國際醫療衛生界的應用日趨普及,其安全性評價成為目前世界中藥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來自英國、美國等國家的專家對中藥安全性評價在本國的情況作了較詳細的介紹。由於中藥的成分及藥理活性複雜,藥材配方變化多端,炮製方法各異,為了能全面客觀地評價中藥不良反應與毒副作用之相關因素及機制,必須積累充分的案例及經驗。臺灣學者報道了臺灣成立的中藥不良反應通報中心情況。該中心於2001年底在長庚醫院中醫分院正式成立。中心設置5處分區通報中心及五家重點通報醫院,構建了通報系統作業流程及表格,並負責舉辦各區教育訓練及研討會和建立通報網頁。主要執行內容為接受醫護人員及民衆通報個案,進行評估及追蹤,建立審查流程,成立專家顧問群,建立中藥不良反應資料庫,定期更新網頁相關訊息及協同舉辦各區通報中心的相關研討會。
國外結合醫學研究得到進一步的開展
本次大會,有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印度、越南等國家的學者介紹各自國家結合醫學研究進展。以美國為例,結合醫學的形式是以補充與替代醫學出現。補充與替代醫學(CAM)正被越來越多的美國媒體、大眾、醫學團體及政府所關注和推崇,近幾年來迅速在美國形成一股CAM熱潮。來自美國的學者就CAM的概念和範疇、簡單發展史、臨床應用、科學研究、教育、立法和執照、未來發展等方面介紹了CAM在美國的現狀。
(中國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