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公眾論壇

上一則 | 下一則
“漢方醫藥”能超過中醫嗎?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漢方醫藥”能超過中醫嗎?
  近年來,有關日本對中醫藥的研究已超過我國的傳聞炒得沸沸揚揚,甚至有些國際會議發表的學術論文也這樣引證。事實真是如此嗎?記者最近採訪了剛帶團赴日考察歸來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與政策法規司副司長、考察團團長周雷。  

  周副司長說,這次赴日考察學習訪問了不少醫藥機構,包括日本厚生勞動省官員、日本藥劑師培訓中心、日本漢方生藥製劑協會、日本製藥工業協會、北里大學藥學部、東洋醫學研究所、三共株式會社、津村株式會社、東京都立大塚病院等。從瞭解的情況來看,國內所傳說的“日本漢方醫藥發展迅猛,大有超過中醫藥勢頭”的消息,可以說是片面的和不真實的。  

  眾所周知,日本漢方醫藥源自中國,但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演變,比如增加了腹診,去掉了望、聞、問、切等內容。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隨著西醫的引入,傳統醫藥西化的傾向十分嚴重,對中醫藥基本上是廢醫存藥,並且放棄了辨證施治的中醫理論。現在,在日本的《醫師法》中,已沒有漢方醫的設置,所以社會上也沒有具有獨立行醫資格的漢方醫醫師,作為漢方醫而行醫的實際上都是西醫。雖然全日本有70%~80%的醫師使用過漢方醫藥,但僅停留在能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上,而且也很少使用。只有個別醫院裏設有東洋醫學科,真正專門研究漢方醫藥的科研機構屈指可數。日本不承認中醫,我國應邀赴日行醫的中醫專家在日本沒有處方權,必須由日本醫師簽名。日本厚生勞動省對漢方醫藥限制發展的政策,以及漢方醫藥脫離辨證施治的中醫精髓,已經使漢方醫藥走入了死胡同,實際上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  

  日本“存藥”的政策也是有保留的。  

  厚生勞動省只同意將210個協定處方(必須是有古典醫籍記載的)列入可生產新藥範圍,其中有150個列入了醫療保險報銷範圍,因此漢方藥的新藥研究只能在圈定的古典方中做文章。目前,日本年生產藥品約6兆日元,其中漢方醫藥約占2%左右,即年產漢方藥1200億日元左右。據介紹,日本生產漢方藥廠家約80~100家,規模較大的約有20家。津村株式會社年銷售漢方藥600億日元,約占全國漢方藥的70%左右。相當於我國全國1107家中成藥企業銷售額的17.9%。  

  周副司長介紹,日本在傳統醫學的研究方面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比如醫藥研究機構的條件好、基礎好,科研思路和技術路線也很先進。在北里大學藥學部和東洋醫學研究所參觀時他們看到,這裏從事新藥研究採取的是逆向思維方式,即根據人體疾病的病理機制分子水平研究結果,先行設計出藥物預期作用的靶目標模型,再用計算機設計出“鑰匙孔”,然後通過軟體大量地進行資料篩選,最終找出“鑰匙”。這種方法使新藥研究的方向和目的更加明確,同時也節約了大量的經費和時間。另外,製藥企業對科研非常重視,一般都建有研究所,並堅持不懈地投入科研經費。他們所參觀的三共、津村、鍾紡株式會社的科研機構都很龐大,每年企業都要將利潤的10%~20%用於新藥開發。  

  “儘管日本對傳統醫學的研究與我國相比總體上還有一定差距,但我們還不能‘鬆一口氣’,因為作為發展中國家,底子薄,基礎差,科研總體水平低的通病,必然制約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周副司長的結論是:加強科技投入和科研隊伍的建設,組織多學科優勢力量集中攻關,研製出具有我國獨立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建立能夠抗禦風險的大型中藥集團,已經刻不容緩。
(劉燕玲 / 健康報)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