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公眾論壇
中藥降糖有技巧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患有糖尿病的張先生最近心裏直納悶,吃了中醫大夫的湯藥,口乾口苦、身倦乏力等症狀均明顯減輕,可一化驗,血糖卻比吃藥前有所升高,這是為什麽呢?“單純按中醫理論指導臨床用藥,在改善症狀方面往往效果很好,但有時降糖作用不是很理想。”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周超凡教授作了如上解釋。
據周超凡教授介紹,由於中醫目前對糖尿病多按“消渴”辨治,臨床治療常以“三消”立論,因而處方用藥多側重於解決陰虛燥熱問題,對於中藥降糖往往重視不夠。導致某些患者症狀明顯改善,血糖卻不降,有時甚至有所上升。其實,糖尿病的臨床治療不外乎改善症狀和降低血糖兩個方面,如果在臨床辨治時能同時兼顧二者,則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療效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改善症狀和降低血糖二者兼顧呢?周超凡教授多年的研究結果表明,臨床在選用藥物時要具備一雙慧眼。有些中藥改善症狀效果良好,但不具有降糖作用,如生石膏、北沙參、益智仁、桑螵蛸等。有些中藥則既可改善臨床症狀,又能降低血糖,如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山藥等。還有一些中藥雖能改善臨床症狀,但同時卻可升高血糖,如黨參、杜仲、柴胡、淡竹葉、龍膽草等。因此,周教授建議:在擇選藥物方面,一要符合中醫辨證用藥原則,二要盡量選取有降糖作用的中藥,三要儘量避免使用有升糖作用的中藥。
周教授特別強調,臨床用藥應參考現代藥理研究的最新進展,開拓糖尿病治療用藥的新思路:如黃耆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功效,是中醫治療氣虛證的代表藥物。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耆還可以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而糖尿病人往往血脂也偏高,有些老年患者還伴有高血壓。因此,黃耆對於氣虛型的糖尿病人就非常適宜。再如三七可以活血化瘀、止血定痛,用於降血壓、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藥理研究發現該藥物還可以調節糖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因此三七也是一味較理想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
此外,周教授還指出,對於傳統治療糖尿病的藥對,如果藥對中不含有升糖作用的藥物,仍應提倡使用。如石膏配知母治療煩渴引飲,知母配黃柏治療陰虛火旺,人參配黃耆治療氣短懶言,桑螵蛸配山萸肉治療小便頻多,生地配玄參治療大便乾燥,知母配地骨皮治療手足心熱,熟地黃配枸杞子治療腰膝酸軟,三七配芍藥治療肢體麻木,黃連配麥冬治療口乾心煩等。臨床醫生要想熟練應用上述藥對,除了具備紥實的中醫基本功,還要熟諳每味中藥的藥性藥理。
針對有些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狀況,周教授談到:飲食療法、運動鍛煉與藥物治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不可忽視任何一環。糖尿病患者應適當節制飲食、少食多餐,這樣既可避免餐後血糖過高,也可減輕胰島負擔。當患者腎功能尚好時,為防止體重減輕,可適當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質(牛奶、魚、瘦肉、雞蛋等)。同時,還應多吃具有降糖作用的蔬菜,如苦瓜、冬瓜、菠菜、芹菜、洋蔥等。運動鍛煉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與消耗,同樣有利於降低血糖,但強度不宜過大,要量力而行。
(張家瑋/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