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中藥術語規範的研究(IV)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朱文鋒 瞿延暉 文樂兮 蔣孟良 魏飛躍
(湖南中醫學院 長沙 410007)
3 中藥炮製
3.1 炮製
3.1.1 中藥炮製 根據中醫藥理論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製劑等不同要求進行藥材加工的製藥技術。
3.1.2 中藥炮製學 研究中藥炮製理論、工藝、規格質量、歷史沿革及其發展的一門學科。
3.1.3 製 古代多指加輔料處理藥物的炮製方法。今泛指各種加工製作技術。
3.1.4 修治 炮製的古稱。由宋代王懷隱在《太平聖惠方》中提出,多指人參去蘆、麻黃去節等簡單的中藥炮製方法。
3.1.5 修事 炮製的古稱。由南北朝劉宋時期雷斆提出,其所著《雷公炮炙論》正文中多以“修事”指述中藥炮製,另清代張仲岩著炮製專著《修事指南》,但在正文中用“炮製”。
3.2 製藥理論
3.2.1 製其性 通過炮製,改變藥物性能的方法。
3.2.2 製其味 通過炮製,調整藥物的五味或矯正劣味的方法。
3.2.3 製其質 通過炮製,改變藥物的性質或質地的方法。
3.2.4 製其形 改變藥物的外觀形態和分開藥用部位的加工方法。
3.2.5 相反為製 用藥性相反的輔料(或藥物)進行藥物炮製,以制約藥物的偏性或改變藥性的炮製方法。如用辛熱的酒炮製苦寒的黃連,以緩和其苦寒之性。
3.2.6 相資為製 用藥性相似的輔料或某種炮製方法進行藥物炮製,以增強其藥性和療效的炮製方法。如用鹹寒的鹽水炮 製苦寒的知母、黃柏,可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
3.2.7 相畏〔殺〕為製 用能製約藥物的毒、副作用的輔料進行藥物炮製,以使毒性降低或消失的炮製方法。如薑製半夏 等。
3.2.8 相惡為製 用某種輔料或某種方法進行藥物炮製,以減弱藥物的烈性,使其趨於平和,以免損傷正氣的炮製方法。如麩炒蒼朮,便其燥濕作用降低等。
3.2.9 反製 用相反藥性的輔料處理藥物,糾正其過偏之性。
3.2.10 從製 用相同藥性的輔料處理藥物,以增強其藥性和療效。
3.3 淨選加工
3.3.1 淨選加工 中藥材在切製、炮炙或調配、製劑前,進行選取規定藥用部位,除去非藥用部位、雜質及霉變、蟲蛀品 等,使其達到藥用淨度標準的加工方法。
3.3.2 中藥材 未經切製與炮炙,或僅進行清除雜質、除去非藥用部位等粗加工的整體中藥。
3.3.3 挑選 清除藥物中的雜質及霉變品等,或將藥物按大小、粗細等進行分檔,以便清潔藥物與便於進一步加工的處理 方法。
3.3.4 篩選 據藥物與雜質的體積大小不同,選取不同規格的篩或羅,篩去藥物中的砂石、雜質,以潔淨藥物的方法。
3.3.5 風選 利用藥物和雜質的質且不同,藉風力將雜質除去的方法。
3.3.6 水選 將藥物通過水洗或水漂,以除去雜質的方法。
3.3.7 去殘根 除去莖或根莖藥材的主根、支根、鬚根等非藥用部位的加工方法。
3.3.8 去殘莖 除去藥材根部的殘莖,使藥物純淨的加工方法。
3.3.9 去皮殼 樹皮類藥材刮去桂皮、苔蘚和其他不潔之物,根和根莖類藥材除去根皮,果實種子類藥材除去果殼和果皮 的加工方法。如杜仲、黃柏去桂皮,知母、桔梗去根皮,巴豆、白果、杏仁去果殼、果皮等。
3.3.10 去毛 採用刮、刷、燙、挖、撞等辦法,除去藥材表面或內部絨毛的加工方法。
3.3.11 去心 除去根類藥材的木質部或種子胚芽的加工方法。
3.3.12 去蘆 除去藥材根莖、根頭、殘莖、葉莖或葉基等部位的加工方法。
3.3.13 去核 除去果實類藥材種子的加工方法。如山楂、山茱萸、烏梅、河子肉等。
3.3.14 去瓤 除去果實類藥材果肉(即瓤)的加工方法。如枳殼“去瓤者免脹”。
3.3.15 去枝梗 除去某些果實、花、葉類藥材非藥用部位枝梗(如果柄、花柄、葉柄及嫩莖等)的加工方法。
3.3.16 去頭尾足翅 除去部分動物類或昆蟲類藥物的有毒或非藥用部分(如頭尾、鱗片或足翅等)的加工方法。
3.3.17 去油 種子類藥物經去外殼後,搗碎,蒸熟,再經壓榨去油的方法。
3.3.18 搶水洗 將藥物投入清水中,快速洗滌並及時撈出的一種水處理藥材的方法。
3.3.19 分檔 將同一種藥材按大小長短等分成不同的等級,以便於進一步加工炮製的方法;或按藥材的質量等分不同的 等級,以便按質論價的方法。
3.3.20 (飲片)切製 將淨選後的藥材進行軟化,切成一定規格的片、絲、塊、段等的炮製工藝。
3.3.21 鎊 用多刃刀具將堅韌的藥物刮成極薄片,以利於調劑與製劑的加工方法。如鎊羚羊角片等。
3.3.22 咬咀 用口將藥物咬碎,以便於煎煮或敷用的方法。現多用器械切製、搗碎或粉碎等方法。
3.3.23 製絨 將某些藥物碾絨,使發汗作用緩和;艾葉製絨,便於製作艾條或艾柱等。
3.3.24 逢子必搗 指入藥的種子與小果實類必須搗碎後使用。
3.3.25 拌衣 將藥材表面用水濕潤,使輔料藥物粘於藥材上面,同時起到治療作用的方法。如朱砂拌茯神、茯苓、遠 志;青黛拌燈心草等。
3.3.26 炮製品 通過淨選加工、切製與炒、炙、煅、蒸、煮等炮製後的符合藥用規定的中藥。
3.4 飲片切製
3.4.1 飲片 中藥材加工炮製品。最初指將藥材切製為製備湯劑的片狀藥物,現泛指製備各種製劑的任何形狀的藥材炮製 品。
3.4.2 飲片切製 將淨選後的藥材經水處理軟化後,再用一定的刀具將其切成一定規格的片、絲、塊、段等的炮製工藝。
3.4.3 丁 中藥飲片之一。將藥材切製為長、寬、厚均為5~15mm的正立方體,比塊小。如阿膠丁、葛根丁、茯苓丁 等。
3.4.4 斜片 中藥飲片之一。將長條形而纖維性多的藥材在切製時,刀與藥材呈一定的斜度而切製的飲片。根據斜度大小 的不同,又分瓜子片、馬蹄片、柳葉片等。
3.4.5 馬蹄片 中藥飲片的斜片之一。指將較細的長條形藥材與刀呈約60°角所切製成的飲片。如桑枝片、桂枝片等。
3.4.6 瓜子片 中藥飲片的斜片之一。將長條形藥物與刀呈約45°角所切製而成的長約2~3mm、厚約1~2mm的飲 片。如甘草。
3.4.7 柳葉片 中藥飲片的斜片之一。將較大的長條形藥材與刀呈約30°角切製而成的長約4~5mm、厚約1~2mm 的飲片。如黃耆片。
3.4.8 段(片) 中藥飲片之一。將形態細長的和全草類藥材切製而成長約10~15mm的段。如黨參、麻黃、木賊、 益母草等。其中長的段片又稱為節,短的段片又稱為咀。
3.4.9 節 中藥飲片的段片之一。為段片中的長片,長約15mm。
3.4.10 咀 中藥飲片的段片之一。為段片的短片,長約10mm。
3.4.11 如意片 中藥飲片之一。將皮類藥材從兩邊向內卷成如意鎖樣,再與刀呈90°角垂直切製成為形同如意鎖樣的飲 片。如厚朴、杜仲等可切成如意片。
3.4.12 塊 中藥飲片之一。將體積較大的藥材,切製成為8~12mm正方扁形塊。如茯苓塊、大黃塊等。
3.4.13 頂頭片 中藥飲片之一。將刀與藥材呈90°角垂直切製而成的飲片。如莪朮片、澤瀉片等。
3.4.14 直〔順〕片 同義詞:骨牌片。中藥飲片之一。對於形狀肥大、組織致密、色澤鮮艷的藥材,為突出其鑒別特 徵,將刀順著藥材的纖維紋理直切而成的片狀飲片,形如骨牌。
3.4.15 魚子片 中藥飲片之一。將全草類藥材細切而成形如魚子狀的飲片。如荊芥、薄荷、香薷等。
3.4.16 蚊香片 同義詞:盤香片。中藥飲片之一。將皮類藥材從一側向另一側卷成紙筒狀與刀呈90°角垂直切製而成的 形如蚊香的飲片。
3.4.17 蝴蝶片 中藥飲片之一。將白朮、川芎等藥材橫切而成的形如蝴蝶片的飲片。
3.4.18 連刀 同義詞:拖鬍鬚、掛鬚兒、蜈蚣片。切製飲片時,使飲片之間相互牽連、未完全斷開的切藥方法。
3.4.19 炸心 藥材切製時,其髓和芯隨刀具向下用力而破碎的現象。
3.4.20 掉邊 同義詞:脫皮。藥材切斷後,飲片的外層與內層相脫離,形成圓圈和圓芯兩部分的現象。
3.4.21 皺紋片 同義詞:魚鱗片。因刀具不鋒利或刀與刀床不吻合,使切出的飲片切面粗糙,具有魚鱗樣斑痕的現象。
3.4.22 翹片 由於藥材內部含水過多,或乾燥太快,飲片邊緣出現卷曲不平整的現象。
3.4.23 個活 將軟化好的藥材整理成單個的方法。
3.4.24 把活 將軟化好的藥材整理成把,以利於切製的方法。
3.5 水製法
3.5.1 水製 用水處理藥物的中藥炮製方法。如浸、泡、洗、漂、漬、水飛、潤等。
3.5.2 浸 同義詞:泡。將藥材用清水淹没較長時間,使其吸入適量水分的方法。浸、泡方法基本相同,僅表達方式不同而 已。此法適合體大、質堅藥材的軟化。
3.5.3 漬 將藥材用較少量的水浸泡,使水分滲入藥材內部的方法。此法介於浸泡與潤之間。
3.5.4 潤 將泡、洗、淋過的藥材,用適當器具盛裝,或堆集於潤藥台上,以濕物遮蓋,或繼續噴適量清水,保持濕潤狀 態,使藥材外部的水分徐徐滲透到藥物組織內部,達到內外濕度一致,利於切片的方法。
3.5.5 浸潤 以定量水或其他溶液浸潤藥材,經常翻動,使水分緩緩滲入內部,以”水盡藥透”為准的處理方法。如酒浸 黃連、水浸鬱金等。
3.5.6 復潤法 將個大茌潤透的藥材經浸泡後,置瀝水容器內蓋悶,取出晒至表面微乾,再置瀝水容器內,噴水,蓋悶,反覆幾,次直至藥物軟化為止的加工方法。
3.5.7 露潤 同義詞:吸濕回潤。將藥材攤放於濕潤而墊有篾席的土地上,使其自然吸潮回潤的軟化藥材的方法。
3.5.8 伏〔悶〕潤 將經過水洗、泡或以其他輔料處理的藥材,用缸(坛)等在基本密閉條件下進行悶潤,使藥材內外軟硬一致,以利於切製的加工方法。如川芎、白芍、白朮等需用伏潤法軟化。
3.5.9 漂 以寬水或長流水沖洗藥物,以去其腥臭氣和鹽份等的處理方法。
3.5.10 欠水 含纖維、粘液質類藥材在浸潤時,應少用水或縮短浸、潤時間的方法。
3.5.11 富水 含澱粉、鞣質類的藥材在浸潤時宜多用些水或長浸潤時間的方法。
3.5.12 傷水 在水處理軟化藥材時,由於一次性浸泡太久,使藥材吸水過多,或將藥材浸爛的現象。
3.5.13 下色 用水處理浸泡藥材時,其藥物成分溶於水中,使水呈藥物的顏色。
3.5.14 看水性〔頭〕 藥材在水處理過程中,抽樣檢查其浸泡是否適當,軟化程度是否符合切製要求的方法。
3.5.15 水飛(法) 同義詞:研飛、飛。利用粉末粗細在水中懸浮性的不同,將不溶於水的礦物、貝殼類藥物,加水後經反覆研磨製備成極細膩粉末的方法。
(未完待續)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5月 第9卷 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