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石葦散加味合穴位注射等治療輸尿管結石63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馬清鈞
(河南省中醫院 鄭州 450002)

  輸尿管結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疾病之一,其以腰腹痛和血尿為主要臨床表現,但有部分病人可無明顯自覺症狀,而是在體會或診療其它疾病時而被查出。筆者以清熱利濕、行氣化瘀、通淋排石為法,用石葦散加味合穴位注射等治療輸尿管結石63例,效果滿意,現報導如下。

1 一般資料
  63例中,男性36例,女性27例;年齡最大者62歲,最小者19歲,平均36歲;單側輸尿管結石41例,雙側輸尿位於下段者24例。就診時腰腹部疼痛劇烈者23例;結石最大者1.3cm,最小者0.4cm。治療前經腹部平片或B超檢查,所有病例均無尿路狹窄和先天畸形。

2 治療方法
2.1 藥物組成及用法
  金錢草、冬葵子、瞿麥、滑石、白朮、白芍各30g,王不留行、石葦、木通各18g,虎杖、當歸、延胡索、炙甘草各10g。隨症加減:肉眼血尿加白茅根、墨旱蓮、小薊;小便頻數澀痛加忍冬藤、徐長卿;噁心、嘔吐加半夏、竹茹;腎積水加澤瀉、赤小豆、桑白皮;結石日久加三棱、莪朮;腰痛甚加杜仲、川斷;小腹脹痛加木香、川楝子;腎陽虛加菟絲子、肉蓯蓉;氣虛加黨參、黃耆;血瘀加桃仁、澤蘭。日1劑,水煎3次,取汁900ml分3次服。服藥30min後飲用濃茶或服10%葡萄糖液500~750ml,再過30min後做跳躍運動,每次100min。15d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d,共治療3個療程。用藥期間囑病人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2.2 維生素K38mg分別注入雙側足三里穴,每日2次,連用5d。如初次就診時腰腹疼痛劇烈難忍者,可用杜冷丁100mg肌注以止痛。

3 臨床療效
3.1 療效標準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中石淋的標準制訂。痊癒:結石排出,症狀消失,B超或腹平片檢查結石消失;好轉:症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B超或腹平片檢查結石縮小或下移;無效:症狀無改善,B超或腹平片檢查結石位置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痊癒46例,好轉12例,無效5例(結石均大於1.2cm),總有效率92.06%。服藥最少者6劑,最多者不超過3個療程。

4 典型病例
  劉某,男,27歲,職員,以右側腹部疼痛呈間斷性發作,陣發性加劇8h而就診。就診時病人面色蒼白,右側腹部疼痛劇烈,輾轉不安,舌質黯紅,苔黃膩,脈象弦微數。體檢:右腹部接近闌尾部位處有中度壓痛,然無腹肌緊張及反跳痛,麥氏點無異常。尿常規檢查:小便色黃,高倍鏡下RBC+++,WBC++。B超檢查提示:右腎集合系統光點群分離,內可見4.2cmX3.1cm無回聲區,右側輸尿管中段可見1.0cmX0.6cm強光回聲團,後方伴聲影。西醫診斷:右側中段輸尿管結石伴右腎積水;中醫診斷:石淋(濕熱蘊結下焦,兼有瘀滯)。處理:在肌注杜冷丁100mg使疼痛緩解後,治以清熱利濕、行氣化瘀、通淋排石。用基本方加川楝子15g,澤蘭、澤瀉各12g,水煎服,日1劑。並按以上方法給予維生素K38mg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飲濃茶或10%葡萄糖液30min後做跳躍運動。治療7d後,病人排尿時排出灰白色結石1枚。原方去虎杖、木通、澤蘭、冬葵子,繼用3劑。10d後做B超檢查提示:雙腎大小形態正常,積液消失,雙側輸尿管及膀胱未見結石,遂告痊癒。

5 討論
  輸尿管結石屬中醫“石淋”之範疇,係因濕熱蘊結下焦,煎熬尿液,日久聚結而成。治當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症見有瘀滯者,尚須加行氣活血化瘀散結之品。石葦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濕熱之邪蓄結下焦所致諸症。方中石葦、木通、滑石、冬葵子、瞿麥清熱利水、通淋排石;王不留行活血利小便,與石葦等配伍可增強利水通淋之功;當歸;白芍和血養陰,與利水藥合用,有瀉中寓補之意;白芍與甘草伍用,酸甘化陰,可緩急止痛;白朮、甘草健脾和中,能恢復脾之運化水濕之功能。在此基礎上加金錢草、虎杖可使其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之功更著,加延胡索既可行氣止痛,亦可活血化瘀。諸藥配伍,共奏清熱利濕、行氣活血、通淋排石之功效,從而使熱邪得清,水濕從下而利,小便通暢,結石得以順利排出。維生素K3穴位注射能有效緩解疼痛;飲用濃茶或服10%葡萄糖液則有一定的滲透性利尿作用,可增加輸尿管流速,為排出結石提供動力。因此,其與中藥配合相得益彰,用於治療輸尿管結石,則每取良效。

(收稿日期:2002-06-05)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1月 第9卷 第11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