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醫藥新聞 活動看板 歷史電子報 文章搜尋
 

醫藥新聞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新聞 > 大陸新聞

上一則 | 下一則
三伏天需貼敷中醫養生冬病夏治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冬病夏治”在中國有很長時間的歷史淵源,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特色療法。

  冬病,是指某些多發於冬季的疾病,在夏季通過重要治療手段,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

  臨安市中醫院開展冬病夏治已經十多年了,在傳統伏天膏敷貼的基礎上,將膏藥分為成人型、兒童型、骨傷型、胃腸型四種製劑。針對不同情況,進行診斷判斷貼敷膏藥類型與位置。

三伏天需貼敷中醫養生冬病夏治
  貼三敷,“熱”養生

  “診斷後,醫生說會在腰、頸椎、關節等部位給我貼敷。”預約過後等待貼敷的王女士是一名白領,她有著職業通病。夏日整日在辦公室坐著辦公,腰部、頸椎部位也需要這樣的中藥護理。外出後人毛孔張開大,排汗量大,從室外進入空調房,氣溫驟降,毛孔收縮,汗沒有及時排出,容易誘發空調病。這些人群急需熱養生。

  穴位貼敷只是冬病夏治方法中其中的一種,也可採用針灸、艾炙、拔罐、中藥內服等方法。但現在的冬病夏治“熱養生”主要是貼三敷。《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季節變化直接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一些虛寒性疾病多半是體內陰盛陽衰,抵抗力明顯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發病。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這時人體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態,運用補虛助陽藥或溫裡散寒藥物,天人合擊,最易把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

三伏天需貼敷中醫養生冬病夏治
  臨安中醫院針灸科的周主任為筆者介紹,貼敷對象主要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小兒體虛易感冒、類風濕性關節炎、虛寒性頸肩腰腿痛、產後身痛、脾胃虛寒等疾病的人,根據數千例病例統計,總有效率達80%以上。貼敷對像是2周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貼敷時間一般是成人2~6小時,兒童0.5~2小時。治療方式是在頭伏、二伏、三伏期間去中醫院針灸科接受穴位敷貼藥物灸各一次,三年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3個大療程,能起到明顯增強體質、鞏固療效、預防復發的效果。

臨安民間貼敷火熱

  頭伏第一天,臨安市中醫院第三門診針灸部就排起了等候的長隊。護士告訴筆者,一整天大概接待了兩百多人次,臨近下班的時候,還有人陸陸續續過來詢問貼敷的事。呂女士是在下班後趕過來的,當時護士正收拾起貼敷的膏藥,得知她要進行貼敷,立馬安排診斷,將收起的用品擺好。“貼敷雖然會持續10天,但大部分人會在開始幾天過來。”

  “今天人實在是很多,聽鄰居說了,白天排隊排了很久,打算遲一些來。”

  在休息區,筆者見到了李女士一家人,她一家人雖然已經貼好了,但依舊在等候。

  經詢問,筆者得知李女士在等待醫生為兒子揭掉貼好的藥膏。“小孩子皮膚比較嫩,容易燒壞。”李女士表示自己是第一次貼伏,“皮膚有種灼燒感,醫生說首次不要貼很久,萬一在拆卸的時候造成皮膚損傷就影響下一次貼伏了。”李女士表示這次主要是帶兒子過來,一家人也順便貼一下。

三伏天需貼敷中醫養生冬病夏治
  貼敷的注意事項

  “冬病夏治”養生療法是件好事情,但並不是所有的體質都適合貼敷。筆者走訪了中醫院針灸科主任周主任,根據多年經驗,他說貼敷後出現貼敷局部意外的皮膚或全身皮膚瘙癢難忍或蕁麻疹等情況,此現象為免疫過亢引起的過敏反應,屬本療法的並發症,請立即停止貼敷,來院就診。

  貼敷後部分患者局部皮膚可出現麻木、溫、熱、癢、針刺、疼痛等感覺,屬於藥物吸收的正常反應。局部紅腫、水泡等現象,一般數日能自行消退,必要時可塗少許龍膽紫(紫藥水)等。如果出現不適情況,可縮短貼敷時間,在在皮膚發癢或稍有紅腫或略感疼痛時及時除去膏藥。

  貼敷期間不能吃生冷食物、夏季切勿貪涼,可以喝溫水、泡腳。貼敷時,如有發熱或嚴重感冒、咳嗽,請延遲就診時間,待病情好轉再治療。貼敷後局部皮膚可能會留下色素沉著或疤痕,為正常現象。

  此外,有一些人群是禁止貼敷的,孕婦、支氣管擴張咯血患者,肺結核活動期患者,中重度糖尿病伴並發症患者,嚴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以及既往貼敷過敏者都不適合貼敷。

  三伏天貼敷,對於部分慢性疾病而言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是年輕群體、兒童,貼敷的見效很快。而對於一些老年人來說,夏日貼敷不僅僅是養生,更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三伏天閒聊中津津樂道的一件事。返回光明网首页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