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瀉是指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五更瀉是中醫所述泄瀉中的腎陽虛衰型,除上述症狀外,還常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沈細。
中醫認為,風寒或寒濕、暑濕或濕熱、食滯腸胃、肝氣乘脾、脾胃虛弱等均可導致泄瀉。以上各型泄瀉,有時獨見,有時相兼併見,又可互相轉化。所以各種治法應隨證選用。一般而言,外邪侵襲或飲食所傷,多屬實證,治以祛邪為主。若風寒外束宜疏解,暑熱宜清化,傷食應消導,濕盛則應分利。泄瀉日久或反復發作,耗傷正氣,多屬虛證,治以扶正為主。脾腎陽虛宜溫補,中氣下陷宜升提,久瀉不止宜固澀,七情不和宜調理肝脾。泄瀉日久,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胃,運化失常,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腹部作痛,腸鳴即瀉,故稱為“五更瀉”。瀉後則府氣通利,故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沈細,為脾腎陽氣不足之徵。
五更瀉治宜溫腎健脾、固澀止瀉為主,輔以相應的治則。
方用四神丸加味,補骨脂12克、吳萸12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15克。方中補骨脂補腎陽,吳萸、肉蔻溫中散寒,五味子澀腸止瀉。若伴腹脹加炒蔔子15克、厚朴12克,伴食滯納差加焦三仙各12克、陳皮12克、茯苓15克,形寒肢冷、腰膝酸軟,酌加附子10克、炮薑10克以增強其溫腎暖脾之力。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宜加黃耆15克、黨參15克、白朮12克,益氣健脾。生薑3片、大棗3枚為引,冷水浸泡藥物30分鐘,武火煎沸,然後文火煎煮25~30分鐘。
注意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泄瀉初起不可驟用補澀,以免固閉邪氣,久瀉不可分利太過,恐傷陰液。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飲食,避免生冷、油膩之物。
(馬獻軍 / 健康報)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