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中藥漫談 > 藥材介紹

清暑良藥~竹葉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竹葉,又名淡竹葉、苦竹葉、竹葉卷心、鮮竹葉等,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葉的葉,四季可採,宜鮮用。

  中醫認為,竹葉性味甘、淡、寒,入心、肺、胃經,有清熱除煩,利尿清心之功,適用於熱病傷津,暑熱傷陰所致的口乾煩渴,心經實火,移熱於小腸所致的尿赤口瘡,小便灼熱,淋瀝澀痛等。《本草綱目》言其“葉去煩熱,利小便,清心”。《藥品化義》言“竹葉清香透心,微苦涼熱,氣味俱清。經曰,治溫以清,專清心氣,味淡利竅,使心經熱血分解。主治暑熱消渴,胸中煩熱,傷寒虛煩,咳逆喘促,皆用為良劑也”。《現代實用中藥》言其“清涼解熱,利尿,治熱病口渴,小便澀痛,煩熱不寐,牙齦腫痛,口腔炎”。

  竹葉有兩種,一種是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新鮮葉片或初生的卷狀嫩葉;另一種是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全草。這兩種竹葉性味、功效相似,臨床常相互為用,一般而言,鮮竹葉清心熱,清頭面風熱功效較好,而淡竹葉以清濕泄熱作用見長,利尿作用較強。臨床可根據病情不同,分別選用。本品卷而未展開的幼葉,名竹葉卷心,有直折心火之功,溫病熱陷心包,或神昏譫語時宜選用本品。本品煮粥服食,或煎湯或泡茶飲服,有清熱利濕,養陰止渴,除煩安神之功,既可治療熱盛津傷之症,又可作為夏季預防中暑之用,或治療中暑病人,若口渴明顯時,加些蘆根、石斛,效果更佳。

  需要注意的是:竹葉不宜久煎,入藥、入食以鮮品為佳;煮粥時宜稀薄,不要稠厚;竹葉粥是寒涼類藥粥,脾胃虛寒、大便溏薄、陰虛發熱者不宜選用。介紹三則粥療方,供選用。

  1.竹葉粥:竹葉10g(鮮者加倍),大米50g,白糖適量。將竹葉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清熱利濕,除煩安神。適用於熱病乾渴,或暑熱煩渴,小便淋澀,口舌生瘡,煩燥不安及泌尿系感染等(竹葉粥宜稀薄,不要稠厚;竹葉粥是寒涼類藥粥,脾胃虛寒、大便溏薄、陰虛發熱者不宜選用)。
  2.三葉粥:淡竹葉10g,鮮荷葉1張,枸杞葉50g,大米100g。將三葉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服食,每日2次。可清熱祛暑,利尿除煩。適用於中暑煩渴,發熱胸悶等。
  3.豆葉茅根粥:赤小豆30g,竹葉、茅根各15g,大米50g,白糖適量。將竹葉、茅根水煎取汁,加赤豆、大米煮粥,白糖調味服食,每日1劑。可清熱利濕,健脾。適用濕熱蘊結下焦,精液黏,或有凝塊,小便短黃等。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胡獻國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