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臨床心得

風疹的中醫療法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風疹是由外感風熱時邪所引起的一種較輕的發疹性傳染病,又名"風痧"、"風癮"。臨床特點是病程短、麻疹樣皮疹、頸、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本病多見於冬春兩季,5歲以內小兒較易發病,成年人也偶有發生。孕婦患風疹後能引起胎兒畸形,稱為"先天性風疹綜合症"。

        病原體:
          本病病原體為風疹病毒。病毒存在於患兒出疹前5-7日及出疹後8日的鼻咽部、血及尿中。風疹病毒在體外生活力較弱,氣溫37℃中僅存活1小時,對一般消毒劑均敏感。


        病理:
          病毒以呼吸侵入患兒呼吸道粘膜、頸淋巴結,在此繁殖後侵入血流導致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淺淋巴結腫大及皮疹。除皮疹、呼吸道輕度炎症及淋巴腫脹外,不見其他病理改變。


          孕婦在妊娠期感染風疹,胎兒可能感染先天性風疹,並導致各種先天性畸形,其發生與風疹感染的早晚有關,一般在妊娠期初3個月,正在胎兒各種器官形成期,患風疹發生先天性畸形可達40%以上。先天性風疹患兒體內可長期帶病毒,排病毒時間可達12-16個月。

        診斷:
        1. 臨床表現:
        潛伏期:14-21日。
        前驅期:前驅期約半日至2日,症狀輕,可補忽略,有低熱或中度發熱,輕度咽炎或結膜炎,或有嘔吐、腹瀉,耳後、後頸部及枕部淋巴結腫大,有輕度壓痛,待皮疹出透後,逐漸縮小。可在軟齶及咽門見到紅色出血性、針頭大小粘膜疹,舌尖紅、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數。
        發疹期:發熱後1-2日出疹,首先見於面部,24小時內波及全身,但較稀疏,手掌、足趾多無疹。皮疹為麻疹樣斑丘疹。部分患兒背部可呈一片紅色,有猩紅熱樣皮疹。皮疹3日退淨,曾稱"3日疹"。疹退後無色素沈著,發疹期淋巴結腫大達高峰,可持續3-4周才消退,肝、脾輕度腫大,舌質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


          先天性風疹可表現為多樣。嚴重可致流產、死胎;先天畸形如心血管畸形,白內障、小頭畸形、智力障礙,骨發育不良等多見;或於出生後表現為肝炎綜合症、間質性肺炎、腦炎等。

        2. 實驗室檢查:
        病毒分離:出疹前1-2日至出疹後2日,取咽部分泌物,能分離出病毒。


        快速診斷:採用直接熒光試驗法,在咽分泌物可查見風疹病毒抗原。

        血清學檢查:風疹病毒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及血凝抑制抗體在出疹3日後均高,1個月達高峰,取急性期與恢復期雙份血清,測定上述抗體,若恢復期增加4倍以上則可診斷。出生時抗風疹特異性抗體IgM增高,則可診斷為先天性風疹。

        血象: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分類增高,可出現異型淋巴細胞。

        併發症:
        風疹併發症很少見。風疹腦炎發生率為1:5000,多在出疹期發生,輕者僅有頭痛,重者有驚厥、昏迷及後遺症等。


        鑒別診斷:
        某些風疹臨床表現類似輕型麻疹或輕型猩紅熱,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查可以鑒別。


        治療:
        本病預後良好,主要為休息與對症治療。有高熱者用小劑量退熱劑。


        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
        1. 邪鬱肺衛型:
        症狀:初起咳嗽流涕,發熱惡風,1-2天後全身出現疹點,始見於頭面,繼則軀體、四肢,皮疹於1天內遍及全身,唯手足心無皮疹,疹色淡紅,分佈均勻,稀疏細小,可有癢感,耳後及枕部淋巴結腫大,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鮮紅。
        治則:疏風清熱,解毒透疹。
        方藥:銀翹散加減
        銀花、連翹、黃芩、牛蒡子、大青葉、薄荷、桔梗、甘草、蟬蛻、僵蠶。
        加減:若皮疹癢甚,加防風、白鮮皮以祛風止癢;
        若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川貝母宣肺止咳;
        若頭痛者,加白蔟藜、菊花疏風清熱止痛;
        若煩躁不安,尤其是夜寐不安者,加白芍、鉤藤、竹葉清心寧神。


        2. 邪熱熾盛型:
        症狀:周身散在斑丘疹,疹色鮮紅或暗紫,壯熱口渴,煩躁易驚,小便短赤,唇乾便秘,舌紅苔黃厚,脈數,指紋紫。
        治則:清熱解毒,涼血透疹。
        方藥:透疹涼解湯加減
        桑葉、薄荷、銀花、連翹、大青葉、牛蒡子、蟬蛻、紫草、赤芍、丹皮、生地。
        加減:若壯熱口渴較甚者,加生石膏、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泄熱通便;
          頭痛較著,加菊花、鉤藤祛風止痛;
         枕部淋巴結腫痛者,加元參、浙貝母、夏枯草散結止痛;
          若邪熱內舍心營,傷及氣陰,症見胸悶,乏力,心悸,煩躁不寧,舌紅脈細者,加用紫雪散、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等。


        驗方單方:
        風疹輕症:
        1.板蘭根10克,水煎分3次服。
        2.蘆根30-60克,竹葉心30克,煎水代茶,頻服。
        3.銀花10克,甘草3克,板蘭根30克,僵蠶10克,煎湯代茶飲。
        4.菊花15克,蟬蛻、甘草各5克,煎水代茶飲。


        風疹初起發熱惡寒:
        散疹茶:生地9克,蒼朮3-6克,茶葉1-3克。將蒼朮、生地加水煎,並以沸藥汗沖泡茶葉於杯內,每日1劑,不拘時慢慢飲服。至全身汗出為止。


        風疹皮疹作癢,煩躁不寧:
        銀蟬散:金銀花3克,蟬蛻3克,甘草1克,竹葉1克。為散,用沸水沖泡10分鐘,不拘時飲服。


        外治法:
        1.取枯礬適量,研為細末,投入熱酒中和勻,用棉球蘸酒搽患處。適用於小兒風疹作癢。
        2.鮮地膚子、鮮蒼耳子適量,加水煎湯,搽洗患處。適用於風疹作癢。


        針灸療法:
        1.體針:
        取穴:肺俞、列缺、曲池、合谷、大椎。
        操作:肺俞向陽花脊柱斜刺1寸,施撚轉瀉法;列缺逆經斜刺0.5-0.8寸;合谷、曲池直刺1寸;大椎直刺0.5寸,均用撚轉提插瀉法。


        2.耳針:
        取穴:神門、肺、枕、屏間、下屏尖。
        每次選2-3穴,局部消毒,用毫針強刺激,留針4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上述穴位。


        預防:
        最重要的是預防孕婦患風疹,以減少先天畸形的發生,妊娠4個月以內若患風疹應終止妊娠。小兒尤其是女孩1歲以後及易感育齡婦女應接種風疹減毒活疫苗。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編輯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