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家發現,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透過伏夏的調養,使病情得以好轉。其中,以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最顯著。
從小暑至立秋,人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此時予以治療,可以使患者的陽氣充實,增強抗病能力。此時依據中醫"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原則,除了在冬天發作時治療之外,就常常採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療。在夏天未發病時,就"培本"以扶助正氣,人體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現以慢性支氣管炎說明之:
一是伏針(埋針);二是灸治;三是敷貼穴位;四是中藥內服。內服中藥,可根據病情選用參耆片、胎盤粉、固本丸、靈芝製劑、六君子湯等健脾、益氣、補腎的藥物。若採用敷貼穴位法,可用灸白芥子、元胡、細辛、甘遂四味藥研末,薑汁調糊,貼於雙側肺俞、心俞、膈俞穴,一般貼四至六小時,每隔十天貼一次,即每伏一次,共三次。一般連續貼治三年。據試驗證明,貼藥後可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機體過敏狀態。據多年觀察,有效率在百分之八○左右,顯效率約在百分之四○左右。灸法治療是:用七星針在大椎、定喘、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胞肓等穴上常規叩擊後,以新鮮薑片約三公分,厚貼在上述穴位上,再放上艾絨,隔薑燃熏,每穴灸三壯,每周灸三次,在三伏天內,共灸十二次。
以上只是舉例說明"冬病夏治",不僅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療效好,此外,一些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及一些陽虛陰寒內盛的疾患,如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慢性腹瀉、虛寒性胃疼、腹疼、腰痛、肢體痛等症,皆可以透過伏天的調養治療,使病情好轉,有的還可以根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