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經絡穴道

脾胃要穴--足三里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脾胃要穴--足三里
  足三里,為十二經中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位於小腿前外側面的上部,膝下三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如圖)。該穴為全身強壯和保健的要穴。其主要功能為扶正培元(補虛、益氣)祛邪、防風(降火、瀉熱、清神、疏風、化濕、利水)、調理脾胃(和腸消滯、降氣逆)、疏通經絡、鎮痙止痛、強壯健身,臨床上妙用該穴,巧治多種疾病。

概述如下:
足三里
配經外奇穴"中魁"艾灸,溫補脾胃,治噎膈、反胃;
配"內關",和胃定痛,治胃痛;
配"中脘",和胃化痰,亦治胃痛;
配"天樞",和胃通腸,治腹痛腹瀉;
配"氣海",化痰理氣;
配"太白",健脾和胃,升清降濁,治胃腸炎;
配任脈經穴"建里"健脾和胃,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配"太沖",補氣益血,安神熄風,治面肌痙攣;亦可疏肝和胃,治脘腹脅肋痛、或口腔炎;
配"聽會"或"翳風",聰耳通竅,調健脾胃,補中益氣,升提清陽,治耳鳴耳聾;
配"合谷",升清降濁,調理胃腸,化滯通便,治感冒、流感(胃腸型、陽明鬱熱者);
配"曲池",調和氣血,治身熱、乾性濕疹(神經性皮炎);
配"三陰交",治消化不良、陽痿;
配內關、太沖、三陰交,健運脾胃,疏肝益腎,活血祛瘀通絡,降血脂;
配環跳、風市、陽陵泉、承山、昆侖,治坐骨神經痛;
配"通里",治失眠;
配"內庭",疏導培補陽明經氣的治本。

  足三里之刺法,當溫補脾胃,需益氣升提時,針刺入皮膚後,針尖微向上方,刺入1寸,用雀啄術候氣,也用左三右二的手法(撚針時用力要柔和;撚針要緩慢),使針感沿本經循行路線向上擴散(能到腹部最好),如治胃下垂。艾灸每次20分鐘,每週灸2-3次,10次為一療程。現代醫學研究提示,艾灸足三里穴,可使纖維蛋白原和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有明顯下降,從而有預防腦血栓形成的近期和遠期作用。艾灸還可調節脾虛病人的胃腸功能。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