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是指病人四肢抽筋,頸項和背脊強直,有的甚至角弓反張(頸、背和下肢、足根等向身後強直性抽搐、使病人身體向後彎曲像一把弓一樣)的一種證候表現。它多因津液或血液耗損筋脈失養,以致痙攣拘急。常見於熱病傷陰,小兒高熱不退或失血之後。
中醫把拚攣拘急這一類證候,統稱之為"痙證"。此外,因創傷後感受風毒之邪而發痙者,特名之為"金創痙"(即破傷風)。
其因風濕而抽筋的,多為頭痛,頸背強急,肢體酸重,惡寒發熱、苔白膩、脈多浮。治宜祛風散寒,和營燥濕,可用羌活勝濕湯或葛根湯加減。
因氣管熱熾(氣分、營分的邪熱太甚)的,常有高熱、頭痛、頸項強、口渴、煩躁、神智模糊、時輕時重,陣發抽搐,大便泌結或溏泄,舌紅降,苔黃膩或精,脈多弦數。治宜解毒清熱或氣營雙解,石膏湯合清營湯加減。
因營血熱熾(營分、血分的邪熱太甚)的,常有高熱,抽搐,說胡話或昏迷,張口閉目,角弓反張,喉有痰響,或氣促肢體發冷,舌深絳或乾黑,脈多細數或沈微。治宜清熱涼血,解毒鎮痙,方選清瘟敗毒飲加減。
因外傷而抽搐(金創發痙)的,常先見牙關緊閉,頭痛,發熱,煩躁不安;繼則肌肉痙攣,四肢抽搐,項背強急,面呈苦笑;甚則角弓張,反復發作;苔多滑膩,脈多弦。治宜祛風解毒,活絡定痙,可用木萸散(木反、吳茱萸、防風、全蠍、蟑退、天麻、僵蠶、桂枝、槁木、蒺藜、朱砂、雄黃、豬膽汁)加減。新針治法可先針大椎、繼針風府、新建、下關等穴、留針3小時;第二次針陽白、頰車、地倉。以上兩組穴輪流使用。
因虛損發痙的,多是素體氣血兩虛或失血之後,表現為四肢抽搐,頭昏眼花,神疲氣短,自汗,舌淡紅,脈多弦細。治宜補宜氣血,可用人參養榮湯加減。
小兒急驚風時,通竅用通關散噴入鼻內使發生噴嚏,或給服至寶丹(中成藥);高熱給服紫血丹;方劑可用鎮驚熄風,清熱除痰的鉤藤龍齒湯(鉤藤、龍齒、地龍、僵蠶、天竹黃、白芍、竹葉苡、杭菊、蟑衣、蛇膽、川貝);配合新針時,高熱可於中沖或十宣穴放血,止痙可針合谷、曲池、內關、委中、承山等穴,昏迷可針人中穴,如牙關緊閉時可針下關、頰車等穴。
小兒慢驚風多為脾腎陽虛引起,故治宜補脾溫陽,用附桂理中丸(附子、肉桂、黨參、白朮、乾薑、灸甘草);亦可選用以下各穴,如大椎、脾俞、腎俞、命門、關元、氣海、足三里、百會等進行灸治。
民間治療痙症,也有一些有效的中草藥方,其作用不外是清熱解毒,活絡鎮痙,或內服,或外用均可。
1.燕子窩泥2個,乾梔子60克,雄黃10克,雞蛋2個前三藥共搗爛,用雞蛋清調成糊狀,塗紗布上,敷前額、臍、手足心約1小時。
2.生石膏30-60克,魚腥草適量,雞蛋1個。前二藥共搗爛,用雞蛋清調勻,敷臍上。
3.九頭獅子草(全草)20克,過路黃(全草)20克,洗淨,共搗爛,酌加開水搗汁內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