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中藥漫談 > 認識中藥

中藥的產地和採集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中藥的來源,除部分人工製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動、植物和礦物。中藥的產地、採收與貯存是否適宜是影響藥材質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採收對野生動、植物來說,還會破壞藥材資源,降低藥材產量。早在《神農本草經》裏已指出:"陰乾、暴乾,採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千金冀方·卷一》中,專論"采藥時節"及"藥出州土",列舉了233種中藥的採收時節及519種中藥的產地分佈。曆代醫藥家都十分重視中藥的產地與採集,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

          時至今日,人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現了中藥的產地、採收與貯存是否適宜,與藥物有效成分含量有很大關係,並在這一方面取得了較多成果。總之,藥物產地、採收與貯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證藥材質量和保護藥源的重要課題。

        產 地
        天然藥材的分佈和生產,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在我國縱橫萬里的大地、江河湖澤、山陵丘壑、平原沃野以及遼闊海域,自然地理狀況十分複雜,水土、氣候、日照、生物分佈等生態環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別很大。因而天然中藥材的生產多有一定的地域性,且產地與其產量、質量有密切關係。古代醫藥家經過長期使用、觀察和比較,知道即使是分佈較廣的藥材,也由於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地所產,其質量優劣也不一樣,並逐漸形成了"道地藥材"的概念。


          道地藥材的確定,與藥材產地、品種、質量等多種因素有關,而臨床療效則是其關鍵因素。如四川的黃連、川芎、附子,江蘇的薄荷、蒼朮,廣東的砂仁,東北的人參、細辛、五味子,雲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黃,山東的阿膠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藥材,受到人們的稱道。

          道地藥材是在長期的生產和用藥實踐中形成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環境條件的變化使上黨人參絕滅,人們遂貴東北人參;川芎在宋代始成為道地藥材,三七原產廣西,稱為廣三七、田七,雲南產者後來居上,稱為滇三七,成為三七的新道地產區。

          長期的臨床醫療實踐證明,重視中藥產地與質量的關係,強調道地藥材的開發和應用,對於保證中藥療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中藥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再加上很多藥材的生產周期較長,產量有限,因此,單靠強調道地藥材產區擴大生產,已經無法滿足藥材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藥材的引種栽培以及藥用動物的馴養,成為解決道地藥材不足的重要途徑。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我國已能對不少名貴或短缺藥材進行異地引種,以及藥用動物的馴養,並不斷取得成效。如原依靠進口的西洋參在國內引種成功;天麻原產貴州而今在陝西大面積引種;人工培育牛黃,人工養鹿取茸,人工養麝及活麝取香,人工蟲草菌的培養等等。當然,在藥材的引種或馴養工作中,必須確保該品種原有的性能和療效。

        中藥的採集
          中藥材所含有效成分是藥物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物質基礎,而有效成分的質和量與中藥材的採收季節、時間和方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千金翼方》中指出:"夫藥採取,不知時節,不依陰乾暴乾,雖有藥名,終無藥實,故不依時採取與朽木不殊,虛費人工,卒無裨益。"由此可見,中藥材採集是確保藥物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因而也是影響藥物性能和療效好壞的重要因素。


        一、植物類藥物的採收
          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植物中化學成分的積累是不相同的,甚至會有很大區別。首先,植物生長年限的長短與藥物中所含化學成分的質和量有著密切關係。據研究資料報導,甘草中的甘草酸為其主要有效成分,生長三、四年者含量較之生長一年者幾乎高出一倍。人參總皂忒的含量,以6~7年採收者最高。其次,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隨月份的變化,有效成分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丹參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7月採收為宜。黃連中小檗鹼含量大幅 度增高的趨勢可延續到第6年,而一年內又以7月份含量最高,因而黃連的最佳採收期是第6年的7月份。再者,時辰的變更與中藥有效化學成分含量亦有密切關係。如金銀花一天之內以早晨9時採摘最好,否則因花蕾開放而降低質量;曼陀羅中生物鹼的含量,早晨葉子含量高,晚上根中含量高。植物類藥材其根、莖、葉、花、果實各器官的生長成熟期有明顯的季節性,根據前人長期的實踐經驗,其採收時節和方法通常以入藥部位的生長特性為依據,大致可按藥用部位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全草類
        多數在植物充分生長、枝葉茂盛的花前期或剛開花時採收。有的割取植物的地上部分,如薄荷、荊芥、益母草、紫蘇等。以帶根全草入藥的,則連根拔起全株,如車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莖葉同時入藥的藤本植物,其採收原則與此相同,應在生長旺盛時割取,如夜交藤、忍冬藤。


        (二)葉類
        葉類藥材採集通常在花蕾將放或正在盛開的時候進行。此時正當植物生長茂盛的階段,性味完壯,藥力雄厚,最適於採收,如大青葉、荷葉、艾葉、批把葉等。荷葉在荷花含苞欲放或盛開時採收者,色澤翠綠,質量最好。有些特定的品種,如霜桑葉,須在深秋或初冬經霜後來集。


        (三)花類
        花的採收,一般在花正開放時進行,由於花朵次第開放,所以要分次採摘,採摘時間很重要。若採收過遲,則易致花瓣脫落和變色,氣味散失,影響質量,如菊花、旋覆花,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時來摘花蕾,如金銀花、槐花、辛夷;有的在剛開放時採摘最好,如月季花;而紅花則宜於花冠由黃色變橙紅色時採。至於蒲黃之類以花粉入藥的,則須於花朵盛開時採收。


        (四)果實和種子類
        多數果實類藥材,當於果實成熟後或將成熟時採收,如瓜蔞、枸杞、馬兜鈴。少數品種有特殊要求,應當採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實,如烏梅、青皮、枳實等。以種子入藥的,如果同一果序的果實成熟期相近,可以割取整個果序,懸掛在乾燥通風處,以待果實全部成熟,然後進行脫粒。若同一果序的果實次第成熟,則應分次摘取成熱果實。有些乾果成熟後很快脫落,或果殼裂開,種子散失,如茴香、白豆蔥、牽牛子等,最好在開始成熟時適時採取。容易變質的漿果,加枸杞、女貞子,在略熟時於清晨或傍晚採收最好。


        〔五)根和根莖類
        古人經驗以陰曆二、八月為佳,認為春初"津潤始萌,未充枝葉,勢力淳濃","至秋枝葉幹柏,津潤歸流於下",並指出"春寧宜早,秋寧宜晚。"這種認識是很正確的。早春二月,新芽未蔭;深秋時節,多數植物的地上部分停止生長,其營養物質多貯存於地下部分,有效成分含量高,此時採收質量好,產量高,如天麻、蒼朮、葛根、桔梗、大黃、玉竹等。天麻在冬季至翌年清明前莖苗未出時採收者名"冬麻",體堅色亮,質量較佳;春季莖苗出土再採者名"春麻",體輕色暗,質量較差。此外,也有少數例外的,如半夏、延胡索等則以夏季採收為宜。


        (六)樹皮和根皮類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間(即春、夏時節)剝取樹皮。此時植物生長旺盛,不僅質量較佳,而且樹木枝幹內漿汁豐富,形成層細胞分裂迅速,樹皮易於剝離,如黃拍、厚朴、杜仲。但肉桂 多在十月採收,因此時油多容易剝離。木本植物生長周期長,應儘量避免
        伐樹取皮或環剝樹皮等簡單方法,以保護藥源。至於根皮,則與根和根莖相類似,應于秋後苗枯,或早春萌發前採集,如牡丹皮、地骨皮、苦棕根皮。


        二、動物類藥物的採收
        動物類藥材因品種不同,採收各異。其具體時間,以保證藥效及容易獲得為原則。如桑螵蛸應在三月中旬採收,過時則蟲卵已孵化;鹿茸應在清明後45~60天截取,過時則角化;驢皮應在冬至後剝取,其皮厚質佳;小昆蟲等,應於數量較多的活動期捕獲,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乾時捕捉。礦物類藥材大多可隨時採收。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編輯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