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學術理論

讓中國中醫藥不再沈默


資料來源:張景岳工作室   所屬地區:台灣


  科技技術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方式的西化,加之自然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惡化,以及工作壓力的加大,社會矛盾加重,使醫學模式發生變化,已由“生物醫學”模式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樣一來,不少疾病尤其是疑難雜症,西醫西藥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由於化學藥品毒副反應加大,藥源性疾病增多,世人呼喚回歸大自然,希望用天然的中草藥、綠色植物來治療保健。中醫中藥在此之際,正好發揮優勢。

(一)中醫重視辯證理論,現代中醫更重視中醫辯證與西醫辯病相結合,取長補短,有些疑難雜症,即使未明確診斷,也可先辯證論治,而不失時機地緩解病情,減少痛苦,改善生活質量。從中醫院診治的病種看,中醫藥對下列疾病具有優勢:1、病毒性疾病,如肺炎、流行性出血熱、肝炎、肝硬變。302醫院複方鱉甲軟肝湯能使肝硬變逆轉,脾腫大回縮率達66%,肝硬變五年穩定率達72%,是世界先進水平。2、老年性疾病,如中風、腦梗塞、老年性癡呆、高血壓病、冠心病、白內障、視神經萎縮等。3、免疫性疾病,如頑固性蕁麻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慢性腎小球腎炎。4、腫瘤,特別是中晚期腫瘤,在延緩病情發展,減少痛苦,提高生存質量方面有優勢。中醫中藥能減輕化療放療的毒副反應,在改善症狀保護造血、免疫系統的功能方面起著重要的使用。其他諸如婦科疾病、皮膚病、外科疾病等等,中醫藥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僅如此,在我國中醫中藥的寶庫中,還有“藥食同源”一說。“藥借食味、食借藥力”,在這裏中藥既是美味佳肴,又是滋補珍品。現已審批上市的保健品1267種,其中國產1155種,進口112種。從保健功能看,有調節免疫、延緩衰老、增強記憶、促進生長發育、減肥、耐缺氧、抗輻射、抗突變、抑制腫瘤、降血脂、改善性功能、調節血糖、改善睡眠、對化學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改善視力、改善骨質疏鬆等24種功能。但仔細分析,竟有62%的品種集中在調節免疫功能、抗疲勞、降血脂上,藥力不可小視。

(二)中藥品種繁多,資源豐富,只要有計劃地合理使用,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藥庫。

  目前,中草藥有12807種,其中植物藥11146種,礦物藥80種,中成藥5000多種,方劑100多萬,真是百萬錦方。人類疾病數以萬計,治療的藥物、方劑應當數量更多。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的,中醫用大黃遠比西藥用大黃複雜多變;中醫用甘草也遠比西藥用甘草多樣化。離開了中醫藥理論,中藥就成了天然藥物,其治療作用大大遜色,真是成了英雄難用武之地的草根樹皮了。

  中醫藥在新藥開發上也具有許多的藥不可相比的優勢;利用中醫藥治療疾病的臨床經驗,開發中藥新藥一般都有深厚的臨床實踐,有數以萬計的病例作基礎,不是靠藥物篩選的方法研究開發新藥。因此,命中率高、風險小、資金投入少,開發周期也相對地短一些。開發一個西藥平均要從2000—10000個化合物中選中一個,時間要10年以上,投資要10億以上人民幣。目前,我國藥廠難以承擔西藥新藥的開發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研製中藥新藥不失為一條好路子。

  我國首先研製上市的98年化學藥(包括天然提取、人工合成)如青槁素、杜娟素、菜素、大蒜新素、鶴草酚等,其中就有59種是從中藥、偏方中提取分離出來的。從1985年至今已審批近1000種中藥新藥,已廣泛地用於中醫臨床各科,治療許多疾病,緩解了對西醫西藥的需求與進口,為廣大患者立下汗馬功勞。以上不爭的事實,說明了中藥與方劑是中藥新藥開發的源泉。

  中醫好,西醫好,還是中西醫結合更好;中藥好,西藥好,還是中西藥結合好。我國40多年來,中西醫藥結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急腹症、骨折、多臟器衰竭、青槁素抗疳、中藥砒霜治療急性白血病、針刺鎮痛、針刺麻醉等方面都取得世界領先的水平。中西醫結合不僅提高了療效,還可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產生新觀點、新學說、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乃至新的中國醫藥學。從我國實際出發,要想中國醫藥學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應寄希望於中西醫藥結合。

(三)眼下,中醫藥的發展正面臨著一個良好的機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打算在10年內與國外10所正規大學合辦中醫系、針炙系,推動各國中醫藥人才本地化。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打算在10年內在國外創辦60年醫療點開展中醫業務,使世界中醫熱,真正熱起來,逐步熱到中醫國際化。

  但是,我國現在的中醫藥水平與國際接軌,仍需要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藥材、中成藥要現代化,中藥材、中成藥要做到“安全、有效、穩定、可控”。只有用嚴格的中藥材、中成藥質量標準來衡量,並確保質量穩定,才能與國際藥市相互接軌,要加強中藥材、中成藥的基礎研究,才能提高中藥製劑工藝的質量標準。目前,對中藥製劑工藝的研究不夠,水平提高不快,離中成藥現代化的水平還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今後必須增加投資,加大科研的支援力度。

  其次,中藥新藥開發要加強管理,做好引導工作。十多年來中藥新藥開發取得很大成績,應當肯定,但離中藥材、中成藥現代化尚有較大的距離。當前,中藥新藥開發尚未脫離低水平重復的境地。今後應從源頭上防止中藥新藥的低水平重復開發。中藥新藥在各科的分布也不盡合理,如內科心腦血管病的新藥過多,低水平重復嚴重,五官科、皮外科新藥較少,臨床缺乏治療新藥。今後應增加新藥開發的資金投入,目前我國藥廠只用1%的利潤投入新藥開發(國際是10%—15%),資金不足,水平自然難以提高。

  再則,保健品、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尚未完全。在24種功能中,62%的保健品的功能集中在調節免疫、抗疲勞、降血脂上,分佈極其不合理,應當積極調整結構,擴大功能,使覆蓋面漸趨合理。今後要擴大保健品的生產規模,增加投入,改進設備,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新產品的更新步伐。

  另外,要振興中醫藥,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優勢,高層必須更加重視在政策上給予支持,促使中醫藥發展有一個良好的條件與環境。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