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法]
仰掌,於腕橫紋上3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操作方法]
毫針針刺法。取間使穴,男取左、女取右,病情嚴重者取雙側。常規消毒後,即速刺進針皮下,先緩慢下插直入地部,重提輕按行針6次;再上提至人部,重提輕按行針6次,再上提至天部,重提輕按6次,然後將針緩慢下插直入地部……,如此反復6遍。最後搖大針孔,慢慢出針,不閉針孔。一般1次呃逆即止,必要時次日再針1次。
[適應症]
呃逆。呃聲連續不止,聲短而頻。
[釋義]
間使為心包絡之經金穴,心為君主之官,包絡系心主之脈,由心主宰,間有臣使之意,故名。又間使對心與心包絡,心包絡與三焦之間,負有調和氣血之使命,故稱間使。
心包絡為心之週邊,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外邪侵襲於心,首先是包絡受病。《素問‧邪客》說:"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因此心之病症多半是指邪在心包而言。所以,手厥陰心包經,特別是肘部以下的 穴如內關、間使、勞宮等都有治療心臟病症的作用。《針灸甲乙經》云:間使治"卒心中痛",《備急千金方》載:"狂邪常發無常,被頭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及狂言狂語,灸間使三十壯"。說明間使具有通暢心絡、寧心安神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治療心血瘀阻、心神不寧所致的病症,如心悸、心痛、癲狂、癇症等。
手厥陰心包經之脈又"下膈,歷絡三焦",所以間使穴能疏導三焦之經氣,並長於行氣散滯,故凡因情志不和、氣機不暢所致的肝、膽、肺、胃等臟腑的病變都屬於本穴的治療範圍。李世珍氏指出:如肺氣上逆之咳喘;胃氣上逆之暖氣、呃逆、嘔吐;肝氣橫逆之胸脅脹悶或竄痛;肝氣犯胃之胃脘脹滿、疼痛或嘔吐;肝氣乘脾之腹脹、腹痛及泄瀉;氣滯脈絡之胸痛、脅痛、身痛、缺乳、肢體麻木;氣滯血瘀之痛經、月經不調等。在病理上凡與氣機阻滯有關的疾患,以及在治療上凡使用行氣散滯之法或用培補之法,因"虛不受補"而佐以理氣散滯者,均可取瀉本穴。因此本穴的治療範圍比較廣泛。另外,本穴還有疏解厥陰與少陽邪氣的作用,又為治療瘧疾的有效穴。
呃逆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胃氣上逆動膈所致。間使穴屬手厥陰心包經,其循行"下膈,歷絡三焦",故能疏導三焦之氣,尤長於行氣散滯,所以有寬膈利氣治療呃逆的作用。又因胃屬土,間使為手厥陰經之經穴,五行屬金,故間使穴為土之子,按"實則瀉其子"的原則,針刺瀉間使穴則胃氣上逆可平,而逆亂之膈氣得到調整,膈肌痙攣便鬆弛緩解,呃逆即止。呃逆的虛證則不在本穴的治療範圍之內。
[按語]
劉雲氏報導,針刺間使穴治療頑固性呃逆30例,全部治癒,針1次而癒22例,針2次而癒8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