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甘、苦、辛、大熱,人十二經,功能和血通絡,助藥力。《別錄》載:“酒行藥勢,殺百邪,惡毒
氣,通血脈……散濕氣、除風。”所以有的中藥飲片經過加工酒製後,作用就改變了。
茲介紹某些中藥酒製後的臨床意義:
一、借酒辛熱升騰行竄之性,以緩和某些藥物的寒涼之性,增強行血通絡和引藥上行的功能。
例:大黃生用瀉下,而通過酒製,能行上部,清上焦積熱瘀血;黃連苦降,通過酒炒,善治目赤;黃芩清降,通過酒炒,專瀉肺火;當歸酒炒,更能活血;延胡酒炒,加強止痛,又能行血……
二、酒能使某些藥物的有效成分易於釋出,以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
例:解放前農襯瘧疾大流行,我用“截瘧七寶飲”治療,該方中主藥是一味“常山”,而常山生用有催吐作用,服後令人劇烈嘔吐,副作用很大。我用該藥治瘧,必囑病家以酒、水各半加入,先浸後煎,於瘧發前兩小時即服,瘧疾當天即止,百發百中,且無嘔吐的副反應。由於“常山”統通過酒製後其抗瘧的有效成分易溶於酒
中,加上酒行藥力,通血脈,取效速,故能當天控制瘧發。筆者深深體會到常山的確是一味抗瘧好藥。瘧原蟲存在於血液中,用了酒製,加速進入血液,以殺滅瘧原蟲,這是常山複方用酒製的特大優點。
三、選擇某些中藥浸酒,成為藥酒,歷來已久。
如大補元氣的“人參酒”,通經活血的“紅花酒”’祛風除濕的“國公酒”,“虎骨木瓜酒”……都是借酒以行血通絡祛風除濕的作用。
筆者凡遇風濕病患者,常以羌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川芎、當歸、白芍、桂枝、杜仲、尋骨風等組成處方,囑病家浸酒密封瓶內,七天後開瓶服用,有一定療效。再有凡遇骨質增生症患者,我自擬“骨刺酒”方,以威靈仙、骨碎補、狗脊、木瓜、雞血藤、木瓜、白芍、甘草為基本方。如頸椎加葛根,腰椎加寄生、川斷、杜仲,膝關節加牛膝等浸入酒中。一週後開瓶,早晚服用,以一個月為一療程,一般二三個療程
疼痛緩解,活動正常。不會酒者,水煎服。(註:未服藥酒前,可先服湯藥。)
四、中藥酒製後,有矯臭矯味、去腥除臭,便於服用的優點。
例:蟲類藥,如僵蠶,地龍,地鱉蟲等,氣味腥臭,病家難以服用,但通過酒製後,可以除去腥臭,有矯臭矯味便於服用的優點。
另外,須要說明的是關於中藥用酒炮製,一定要用糧食酒,凡用酒浸都要用50度以上的白酒,方能久存,否則容易變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