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臨床心得

因時治咳 順時用藥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因時治咳 順時用藥
  咳嗽是呼吸系統常見病症之一,其發病與症狀的緩急變化,常因時令季節而異。中醫治病,十分重視時令節氣的變更。因人處天地之間,人與天地自然相應。隨著四季的更替,人體陰陽亦隨之消長。而疾病的發生、發展亦與此相關。因此,治療咳嗽,不僅要辨其病程的長短、寒熱虛實的病理屬性、臟腑病位所在,還當順應季節變化,因時而治。如此既可廣開辨證思路,又能提高療效。故春夏秋冬四季,咳嗽發病時令不同,治療用藥亦當“因時制宜”。
  
春令咳嗽
春為肝木當令,氣候溫暖多變。人體皮膚汗孔開泄。若起居不慎,感受風寒,肺氣失宣,易致咳嗽。咳嗽發生於春天,病位雖在肺,但涉及於肝。醫書云:“五臟之嗽者,乘春則肝受之”。故清代醫家汪昂用小柴胡湯治“春月時咳”,意在春為少陽主氣。柴胡性微寒、味微苦微辛,不但具有解表清熱之功,且有較強的鎮咳作用。故咳嗽病發春令,伴發熱、口苦、脅痛、脈弦等少陽經見症,常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如痰黃質粘者加瓜蔞皮,貝母清化痰熱。若痰稀夾沫、量多者,加乾薑、五味子溫化痰飲。如伴惡風、自汗等表虛之徵,則宜柴胡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加減,以和解調營,肅肺止咳。若伴心煩內熱,可用柴胡梔豉湯加前胡、杏仁、桔梗、杷葉等肅肺除煩止咳。

夏令咳嗽
夏季氣候炎熱,天暑下逼,地熱熏蒸,人居其間,最易引動心火。心火上炎,亦會致咳。醫書指出:“暑咳是火氣上炎,最重用黃連”,又曰:“夏咳,痰火逼肺,無黃連不癒。”故夏令咳嗽,如伴寒熱身痛,口渴、心煩、汗出等暑令外感之徵,治療常用黃連香薷飲加桑皮、杏仁、枇杷葉等,以解表清暑、肅肺止咳。若表證不著,可以黃連止嗽散加減治之。如咳嗽、口粘、胸悶、食欲不佳、苔膩,此為暑邪夾濕為病,方中當用藿香、佩蘭、杏仁、苡仁、滑石、蘆根之類,清暑化濕,肅肺止咳。若暑熱耗氣傷陰,咳嗽、心煩、口渴多飲、汗多、苔少舌紅,常用白虎加人參湯加桑皮、杏仁、貝母等清暑益氣,肅肺止咳等。
  
秋令咳嗽
秋季主燥。燥傷於肺,肺失潤降,氣逆而咳。秋燥犯肺,有溫涼之分:如夏末秋初,暑熱餘威未退,或秋令太溫,久晴無雨,風陽化燥,感之者多屬溫燥。若深秋初涼,感之者多屬涼燥。無論是溫燥還是涼燥,初起除具有鼻塞流涕等表證外,必兼有津虧乾燥見症。凡秋燥咳嗽,治療總以潤肺為主。溫燥初起,治宜辛涼甘潤,方選桑杏湯(南沙參、桑皮、桑葉、杏仁、貝母、梨皮等)加減治之。如燥熱偏盛,症見乾咳無痰、咽喉乾燥、口渴、舌紅少苔等,治當清肺潤燥,可用清燥救肺湯(南沙參、生石膏、阿膠、杏仁、麥冬、枇杷葉)化裁治之。若屬涼燥,可用杏蘇散、或杏蘇二陳丸化痰潤燥治之。

冬令咳嗽
冬為寒水當令,天寒地凍,陰寒之氣逼人。人易感風寒,肺氣失宣,氣逆作咳,多宗仲景《傷寒論》治法,常用麻黃湯加減(麻黃、杏仁、法半夏、甘草等)解表行痰治之。若屬風寒外感,痰飲內伏,則用小青龍湯(麻黃、桂皮、白芍、細辛、乾薑、五味子、法半夏、甘草)治之。若屬腎陽不足,復感風寒,表裏皆寒,肺氣失宣,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
  
  綜上所述,一年四季,春暖、夏熱、秋燥、冬寒,對咳嗽當因時而治,順時用藥。
(韓樹人 / 健康報)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