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手法經驗

呃逆的針灸療法(一)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呃逆的針灸療法(一)

  王某某,女,42歲,1984年5月20日就診。
  主訴:反覆發作呃逆1個月。
  病史:患者4月20日因與丈夫吵架,而漸發呃逆,每當情緒起伏時,呃逆發作或加重,心情平穩及入睡 後,呃逆緩解。發作時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且伴有胸悶不適,脅肋脹痛,噯氣,飲食及大便正常。雖經中西醫多方診治,一直未癒,今特請求針灸治療。
  檢查:神智清楚,語言流利,痛苦面容,形體略瘦,心肺正常,膈肌微緊張,舌質淡,苔白膩,脈弦。X 線鋇餐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徵象。
  診斷:中醫:呃逆病(氣滯型)。
     西醫:膈肌痙攣。
  治法:和胃、降逆、止呃。
  取穴:中脘、內關、足三里、膈俞、太沖。
  操作:瀉法,留針40分鐘,每10分鐘作提插捻轉1次。

  首次針後逆次數減少,胸悶等症也有明顯改善。經4次治癒,1個月後來院複診,呃逆無復發。

  【按】呃逆古名為“噦”。首先應與乾嘔和噫氣加以鑑別,有聲無物而嘔吐涎沫者為乾嘔;胃氣因阻鬱而上升有聲者為噫;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者為呃逆。呃逆總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則有寒氣蘊蓄,燥熱內盛,氣鬱痰阻及氣血虧虛等諸多方面。本病案的發生加重均與情緒變化有關,故情智為其主要致病因素,情智不和,則氣機不利,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上逆動膈,為其主要病機。患者症見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且排除了胃的其它器質性病變,診斷呃逆病無疑。發作時伴胸悶、脹痛、噯氣、脈弦等症,氣機鬱滯型可以成立。氣滯型呃逆病的治療,重在和胃降逆、止呃。本針灸處方中中脘為胃之募穴,足三里為胃的合穴,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三穴相配具有和胃降逆、寬胸利膈之功;太沖穴屬肝,有疏肝降逆之效;膈俞乃胸膈之背俞,可統治膈膜之病,以增降氣止呃之效。上述諸穴合用,不失為治療氣滯型呃逆病之良方,故療效理想。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