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手法經驗

心動悸的針灸療法(一)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心動悸的針灸療法(一)

  江某某,男,52歲,1998年8月3日初診。
  主訴:心悸、胸悶9個月。

  病史:患者於1997年12月,因高熱、心悸而住院治療,醫院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經治療後熱退,但心悸時作。出院後自服中西藥物治療心悸3個月,療效欠佳。上月不幸又患中風,導致左側肢體不遂,至今已歷月餘,又被某醫院診斷為“腦梗塞”。自訴已有3年多眩暈、高血壓病史。現仍心悸、胸悶,動則氣短,左側肢體活動欠佳,少寐多夢,頭暈目眩,食納、二便尚可。

  檢查:左側肢體活動欠佳,步履蹣跚,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頻發結代。查血壓:20.3/12千帕(150/90毫米汞注)。心電圖提示:(1)頻發室性過早搏動,(2)左室外膜高電壓。

  診斷:中醫:心悸動(陰虛陽亢型)。
     西醫:病毒性心肌炎。
  治法:滋陰潛陽,寧心定悸。

  取穴:(1)神門、內關、公孫、太溪、三陰交、足三里、太沖、曲池;
     (2)腎俞、風池、環跳。

  操作:患者仰臥,用30號不銹鋼毫針,先針第(1)組穴位,用捻轉、提插之平補平瀉法,中等刺激,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得氣後留針15分鐘,且每隔5分鐘行針1次,以加強得氣。出針後,患者再換俯臥位,針第(2)組穴位,針環跳針感應以向下肢遠端傳導為佳,均小幅捻轉、提插,不留針,每穴行穴1分鐘左右後即出針。

  8月4日復診:患者自覺針後胸悶減輕,睡眠改善。針刺治療同前,但留針時間延長至30分鐘。

  8月7日三診:心悸、胸悶減輕、脈結代減少,患者自謂治法效。治法不變。

  以後隔日針刺治療1次,經如此15次治療後,早搏減為偶發,心悸、眩暈顯著減輕。繼續治療5次,自覺症狀消失,查血壓:17/11.2千帕(128/84毫米汞柱);查心電圖:正常;脈象恢復正常。以後以治療左半身不遂為主。

  11月10日隨訪,自覺正常,復查心電圖正常。但左側肢體尚未完全恢復,建議繼續治療。

  12月13日隨訪,自覺和脈象均保持正常,且已恢復工作。
  
  【按】患者本為肝腎不足,肝陽上亢之體,復又感受邪毒,導致心火上炎,熱病傷津,水火不濟,故有心悸、胸悶、眩暈諸症。據患者症狀表現,中醫診斷應為心悸動,辨證歸之為陰虛陽亢,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腎及相關經絡,處方選心、心包、肝、腎、膽經及陽明經腧穴為主。神門為心經原穴,能寧心安神;內關是心包經絡穴,還通陰維脈,手厥陰經脈、別絡與心包、心系密切相聯,自古至今,用內關治心病由來已久,如《甲乙經》載:“心澹澹而善驚恐,內關主之”;內關與公孫又為八脈交會配穴,主治胸、心、胃疾;足三里為胃經合穴,而足陽明經別又“通於心”,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足三里具有強心氣,益心血作用;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足太陰脾經“注心中”,足少陰腎經“絡心”,足厥陰經別則合於少陽而“上貫心”,脾、腎、肝三經均與心密切相聯,故三陰交有補心血,療心疾,交通心腎,滋陰潛陽的作用;本證源於腎陰不足,水火不濟,故取腎俞、太溪滋腎陰而上濟心火,以治其本;風池為膽經腧穴,長於熄,足少陽經別“上貫心”,肝膽互為表裡,故該穴可平肝熄風、寧心安神,預防再中;太沖為肝經原穴,足厥陰經脈“與督脈會於巔”,足厥陰經別又“上貫心”,取太沖可平肝潛陽,寧心安神;曲池為手陽明經合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可疏理上肢經氣,治療上肢不遂;環跳為足少陽經腧穴,又與足太陽經相交會,用之疏調下肢經氣,可治下肢不遂。該患者證屬陰虛陽亢,虛中有實,故施平補平瀉之針刺手法。由於治療及時,選穴精當,操作得法,故效如桴鼓。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