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手法經驗

心動悸的針灸療法(二)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心動悸的針灸療法(二)

  李某某,女,63歲,北京人。1965年3月 27日就診。
  主訴:心悸10餘年,加重4個月,兼見下肢浮腫。  
  病史:10年前逐漸出現心中悸動,時常發作,每與勞累有關,尚能參加一般家務勞動,未予治療。1年前心悸加重,活動後或走路時尤為明顯,下肢浮腫,飲食欠佳。在北京某醫院診斷為“梅毒性心臟病,心衰II度”,經用藥物治療病症緩解。4個月前病情復發,經治療病情無好轉,故來我科就診。來診時患者心悸氣短,胸悶難忍,呼吸氣粗,不能平臥,夜寐較差,兩脅作脹,脘腹脹滿,食後尤甚,時有噁心,納食不香,下肢浮腫,按之凹陷,小便少,大便乾。既往有性病史,否認關節痛類病史。
  檢查:神智清楚,唇有紫紺,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而數,沉取欠力,兼見結代。頸靜脈怒張,虛裡搏動明顯。聽診心率92次/分,心律不整,心尖部可聞及舒張期吹風樣雜音,兩肺底可聞及細小水泡音。胸透:心臟向兩側擴大。
  診斷:心悸、水腫(脾腎兩虛,水氣凌心型)。
  治法:健脾利濕,益腎寧心。取足太陰、陽明以及任脈經穴為主。
  取穴:上脘、中脘、氣海、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復溜。
  操作:上脘、中脘、內關用平補平瀉法,餘穴用補法,隔日1次。

  上法經治療3次後,心悸略有好轉,但餘症同前。

  4月1日復診:宗原意增損,取穴:中脘、下脘、水分、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復溜、內關、公孫,針刺補法,並配以灸法。其中水分、氣海、足三里、復溜每日1次,每次灸9壯。經7次治療,心悸已止,肢腫亦消,脅肋及脘腹脹滿也顯著減輕。

  4月14日復診:改用背俞為主施治,以圖收功之效,取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內關、太溪,針刺補法,隔日1次。

  經5次治療,腹脹消除,納食漸增,日進食可達350克,走路和一般活動已無心悸,能參加輕度家務勞動,脈象弦滑,結代偶見,心率70次/分。本病經1個多月的治療,症狀已除,囑其勿怒少勞,注意飲食調攝。

  【按】該病(此病名為心悸,據國標規範現應為心動悸)緣由腎氣虛弱,脾失健運,水濕內蘊,下泛肌膚,上凌於心所致。治取上脘、中脘、足三里、三陰交健脾利水,取氣海、復溜益腎利水,取內關守心安神,法雖符證,但效不卓著。細究其病因,該病雖然波及心、脾、腎,但病之本卻在乎腎,正如張景岳所說:“心本乎腎,所以上下不寧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由乎精”,在論水腫證中又說:“合而言之,則總有陰陽之害,而病本皆歸於腎。”據此,宗原意以補腎陽為主,增用灸法,果效如桴鼓,足見治病求本的重要性。以後又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和《靈九樞‧針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之旨,取背俞穴與足少陰腎經原穴相配,以達收功之效。因此,在臨床上只要辨證正確,配穴得當,補瀉分明,即使頑證痼疾,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