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感冒防治 > 防治感冒

什麼是解熱鎮痛藥?怎樣正確使用?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什麼是解熱鎮痛藥?怎樣正確使用?
  解熱鎮痛藥是一類既能解熱,又能鎮痛,而且大部分有消炎、抗風濕作用的藥物,又稱為非甾體抗炎藥。共同作用特點:

(1)解熱作用:能使發熱病人體溫下降至正常,但對正常人體溫則無明顯影響,現認為是通過抑制體內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而發揮解熱作用。解熱藥只是對症治療,如果沒有消除病因,體內藥物消除後,體溫將會再度上升。

(2)鎮痛作用:本類藥物無成癮性,其鎮痛作用是通過抑制PG合成而產生的結果,對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或關節痛效果良好,但對各種創傷性劇痛及內臟平滑肌絞痛無效。

(3)抗炎作用:大多數解熱鎮痛藥都有抗炎作用,對控制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有肯定療效,但無病因治療作用。

(4)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乙?水楊酸類有較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可用於防治冠心病及腦血管栓塞性疾病。

  常用解熱鎮痛藥按其化學結構可分為四類:

(1)水楊酸類:阿斯匹靈、水楊酸鈉等。主要作用是解熱鎮痛、抗風濕、抗血小板聚集。

(2)乙苯胺類:非那西丁、醋氨酚(撲熱息痛)等。主要作用是解熱鎮痛。

(3)比唑酮類:氨基比林、安乃近、保太松等。主要作用是解熱鎮痛,保太松抗炎抗風濕作用強。

(4)其他抗炎的有機酸類:消炎痛、異丁苯丙酸(布洛芬)等。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同時有解熱鎮痛作用。中藥柴胡、葛根、淡竹葉也有解熱鎮痛作用。臨床常用的解熱鎮痛藥多配伍成複方製劑。解熱鎮痛藥適用於高熱(體溫39℃以上),特別是小兒可能引起驚厥時,應進行退熱治療;發熱雖然不高,但因伴有頭痛、失眠、肌肉關節疼痛而妨礙病人休息及疾病恢復時;未能有效控制的長期發熱或高熱,如結核病、癌性發熱,在治療病因的同時適量應用解熱鎮痛藥控制症狀;抗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小劑量阿斯匹靈口服用於冠心痛、腦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解熱鎮痛藥常見的不良反應有:

(1)胃腸道反應:口服可直接刺激胃粘膜,引起胃部不適,噁心、嘔吐,水楊酸鈉尤為明顯。大劑量口服可引起胃潰瘍、胃出血或使原有潰瘍病症狀加重。

(2)對血液系統的影響:阿斯匹靈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引起凝血障礙和導致出血現象,如同時服用維生素K,每日2~4毫克可以預防。消炎痛、氨基比林等在少數過敏患者可引起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和再生障礙性貧血。

(3)過敏反應:特異性體質者可引起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誘發哮喘等,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

(4)阿斯匹靈每天用量5克以上時,可出現頭痛、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視力和聽力減退等症狀,稱為水楊酸反應。

(5)過量應用可引起肝臟、胃臟損害。

(6)10歲左右兒童患流感或水痘後應用阿斯匹靈可誘發Reye綜合症。部分藥品如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在1982年宣佈淘汰,但其複方製劑APC片、去痛片並未淘汰。應儘量選用毒性較低的藥物。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如需應用,最好選擇腸溶片。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